1452期 第135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02-2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斯文煲仔饭
新闻作者:文 / 李 华
    煲仔饭,是广东传统美食,用瓦煲将米饭煮至七成熟后,加入排骨或滑鸡或叉烧等配料,慢慢煲熟。有道是,功夫煲仔,斯文慢火,不骄不躁,火到功成。然而,时间推移岁月流转,从二十岁到三十岁,煲仔饭的做法和香味没变,变的是和你一起吃煲仔饭的人,变的是等一锅煲仔饭上桌的心境。入世越深,事越繁杂;事越繁杂,心气越躁。“斯文慢火,不骄不躁”的煲仔饭境界,似乎渐行渐远。
    正宗煲仔饭的器具选用小号带盖瓦煲,这种粗陶制成的瓦煲最原始地保持了原料的风貌,易裂易碎,不耐温差。地道的煲仔饭选用油润晶莹、米身修长的丝苗米。据说这种瘦身米,柔韧适中,米香浓郁,吸水性好,可以充分吸收配料和油的香味。二十岁时的我们,就像这丝苗米,有大把的空间可以吸收水分和精华,也有大把的时间享受文火的烹制慢慢带出自身的香气。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初识煲仔饭这种南国的美食是在大学时代。学校东南角与南开大学毗邻的地方,有一家叫“粤香园”的小餐馆,广东夫妻开的,专卖煲仔饭。粤香园很小,狭长的饭厅被一道小门和一匹布帘隔成两截,侧面门里是厨房。老板黑瘦,个子不高,典型的广东人,他是主厨,大部分时间都在厨房忙碌,饭点忙不过来时偶尔会自己把煲好的饭直接端上桌。老板娘方脸盘,眼睛不大颧骨高,点单端菜收钱是她的活儿,每次付完钱老板娘那句粤味十足的“谢谢”,我至今记得。
    每天中午十二点,是粤香园生意最火暴的时候。下课后绕过人流滚滚的学生食堂进小馆子开个小灶是桩美事。那个吃煲仔饭频率最高的夏天,下课铃响,背起书包逃离课堂,和喜儿飞奔到粤香园,那里已是人满为患。等到位子,坐下、点餐、排队再加上一锅平均烹制时长在20分钟的煲仔饭,我们在邻桌的米香和肉香中开始漫长的等待。当时的我们急切但不骄躁,我们不赶时间,只不过单纯地着急让咸香的饭粒入口而已。我们有大把的时间,下午有课大不了牺牲午休时间来等这锅饭,把盹儿留到课堂上再打;下午没课就更嚣张,慢慢等、消停吃,吃完散步回宿舍给自己来一个不限时长的午睡,完全可以睡到天昏地暗。那个夏天过后,学校东南角拆迁,粤香园不知所终,一份腊味煲仔饭搭配一碗广式酸辣汤的美好成了绝唱,自此,煲仔饭成了一份念想。
    我认识的一对卖煲仔饭的小夫妻,男的是江苏人,大学期间一直搞点小副业赚点小外快,梦想毕业能开一家自己的小饭馆;女的是广西人,人缘很好,想当建筑师。2004年他们成了情侣,2005年毕业时,她把家乡的煲仔饭师傅请到天津,和他在大学的西门开起了小饭馆,取名“求实欢乐餐厅”。2006年,我趁着考完研的空当,带着对小伙伴们的牵挂和对煲仔饭的想念回到天津。在求实欢乐餐厅驻扎一天,店里忙了我就帮他和她点单端菜,不亦乐乎。闲了,我就跑到后厨,看那一排灶头的一排瓦煲,盛着不同火候的煲仔饭,有的是水浸泡着偏生的米刚刚开始咕嘟,有的已经放上腊味和配菜散发出香气,厨师需要用筷子搅拌水里的米,需要照看每一个灶头的火候。当起老板娘的她,早已经学会做煲仔饭,打烊后,亲手做一煲给我,咸香可口。毫无经验的年轻老板和老板娘的代价就是肆意挥霍之后的困境。生意兴隆了一整年,收入支出的账却是一团糟。一年之后,因为房租问题,小店难以维持。三十而立的她和他,放下过去,分道扬镳。
    上世纪80年代的煲仔饭大多用柴灶,讲究一点的会用荔枝柴烧火,米香混合淡淡的荔枝香,想想都叫人欲罢不能。但不管是柴灶还是现在的煤气灶,煲仔饭烹制的时长没有变,没有更快捷的方式加快进程,等上一锅煲仔饭还是得花掉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只是等的人,还有没有旧时那么从容?
    一天中午,路遇一家被各种美食攻略推荐的煲仔饭大排档,正宗的苍蝇馆子,传说中好吃到爆,我毫不犹豫地走进去,要了滑鸡煲仔饭。刷手机、看微信,消磨时间。从十二点半等到快一点,饭还不见踪影,两点上班,我要买的生活用品还没买,我开始着急:“老板,麻烦催一下我的饭!”五分钟过后,一锅滑鸡煲仔饭终于端出来,却径直端给了隔壁桌。我发誓,隔壁桌的人刚刚坐定刚刚点完而已,一定是弄错了,那是我的饭。我正准备找老板抗议,只见隔壁桌的人已经拿着勺子舀起“我的”滑鸡饭大快朵颐了。一点二十,要不回我的煲仔饭,也等不起下一锅,我怒不可遏:“老板,不吃了,退钱!”
    功夫煲仔,斯文慢火,不骄不躁,火到功成。道理我都懂,却再也做不到,这是成长的代价。长大,真的是件很烦的事。
   (作者供职于厅宣教中心)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