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将吃的文化淬炼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时节,不同种族人们吃的艺术。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早就脱离了食为饱腹的境地,上升到了更多追求上,菜品、营养、卖相、环境等等,不能不说,我们现在吃的是心情,品的是味道。但是你知道吗,其实在很早以前,在没有网络和媒体的时代,我们的先辈吃得那样艺术和讲究。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改变,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首透露着几许无奈的诗,其实也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要是抱着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心情去看待烟火人间,那么煮酒做菜也何尝不是一件乐事。说到古代美食,那一定要好好说说苏轼,这位绝对是资深的美食爱好者,要是古代也有微博的话,苏轼的官方认证上面肯定写着“著名学者、诗人、书画家、美食家”,光是看看现在以“东坡”命名的菜就知道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豆花”等等。苏轼一生可谓坎坷波折,但是即使被贬流放,远离京都,也能在当地觅得美食。“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个大文豪,可以说吃的了重口味,也玩得了小清新,“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不就是一副乡间春游顺带吃吃农家乐的画面吗?说苏轼是真正的美食家,那是因为这老先生为了美食也真的蛮拼的,就连有毒但鲜美无比的河豚他也大胆尝试,绝对是为了美食不要命的节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一句一美食,虽然他没有写到吃河豚肉,这不是明显的垂涎三尺么?估计苏大先生到了晚年就没有年轻时候的饕餮之欲,吃的也清淡了许多,忘记了当年“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羊汤的美味,也完全不提自己当年一顿吃两碗猪肉的光景了。“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你看,连鸡和鱼都不吃了,转型出去野炊吃野菜了,“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作为一位诗词传播广泛的古人,在他的诗词作品里,有太多描绘美食的佳作,这位“美食大V”为我们后世提供了可以窥见当时美食的珍贵资料。
著名诗人陆游,杜甫都是美食家,不但精通吃,还精通烹饪。你看陆游写自己做甜羹,“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写完还有点小得意,估计是古代关于“甜品”制作的最早记载了。“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写出了对绿色食品的追捧和最地道的吃法,完全不加调料,吃的就是绿色无机和纯生态的感觉么。翻看杜甫诗歌,也有很多关于美食的记录:“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
翻看古代诗词和文章,会发现很多关于吃的记载,中国的历史有多长,吃的文化就有多悠久,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而已。我们在品尝美食,享受环境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心生古人的美好情怀。我们用着古典情怀过着现代生活,享受一份意境悠远,也是不错的选择,懂的人自然心生默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用最流行的话翻译出来就是“约吗?”,古人可能如是应答“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潜台词就是“又没啥事,必须约啊!”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大雪纷飞的寒夜,在朋友圈发出这样的邀请,看看有几人应邀而来,要的就是这人间美事的感觉! (作者供职于西宝分公司咸阳收费站)
吃的诗篇
新闻作者:文 / 郝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