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有一回我参加西安市组织的培训,统一安排食宿,连续几天住宾馆。有天晚上没事,我一个人到旁边的巷子瞎转,这是条背街小巷,树荫浓密,路灯昏暗,行人稀少。
走着走着,才逐渐热闹起来,出现几家夜排档。这是西安的文化,人们喜欢晚上出来吃烤肉喝啤酒消遣,我自然也好这口儿,烤肉签子还得是那种自行车辐条做的。
找了家排挡吃烤肉。一尝,竟然是久违多年的老西安烤肉味,特地道,特正宗,如今这种味道比古董都难觅。这年头,外地口味大举入侵古城,加之商业利益驱使,本地老口味快要丧失殆尽,只有我这种老住户还惦念老口味。
这种味道让我赞不绝口,当天宰杀的新鲜牛肉和孜然辣椒的完美混合令人味蕾大开,回味无穷。我对老板说:“你烤的肉很正宗,嗯,是咱老西安几十年前的味道。”
老板是个中年人,他说:“其实咱西安过去的烤肉做法很简单,调料只有孜然、辣子、盐。现在的烤肉调料可多,味道反而变咧。”
“我就喜欢咱的老味道。”我说。
“一人一个口味,现在年轻人好多喜欢吃人家四川小竹签。”老板说。
“你生意咋样?”我问。
“搬到这不知道咋搞的,生意一直不行。”
旁边的四川小竹签烤肉,坐了一堆年轻人,和老板冷清的摊子对比鲜明,看来世道真的变了,抑或是我也老了,开始怀旧。
“你烤多少年肉了?”我问。
“三十年咧,西安最早的一批。”
“怪不得是老口味,能坚守咱的本地传统不容易呀。”
“唉,也干不了几年咧,今年都五十咧,干不动咧。”
我感到莫名的惆怅,过不了多久,我再也找不到这种熟悉的味道了,它将消失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中。这几年西安发展飞快,可是本地传统的市井文化、美食却越来越少。虽然很多因旅游兴起的美食街顾客云集、热闹非凡,可是我尝过,那种味道和传统味道大相径庭,但是游客趋之若鹜,而真正的老字号门前冷落,就像这家烤肉,栖身于背街小巷。很多经过包装的东西,其实没有内涵,忽悠不懂的外地游客,满足其猎奇心理,很肤浅。真正的本地口味根植于本地成百上千年岁月积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魅力无穷。
“再来20个腰子、20个烤肉。”我还要吃,“其实咱老西安的美食很特别。”
“那是,咱陕菜过去选料很注意,比如烩三鲜,里头的橡皮做法很有学问,梅菜扣肉,肉的选料,只能是猪身上的一个特定部位,味道肯定不一样,现在哪有人坚持,也没人会做。”老板不无惋惜地说,“都是为咧经济利益,老做法费工夫费成本。”
“而且现在人口味重,喜欢吃川菜,麻辣的,其实那有啥呢,就是个花椒加辣子。咱陕西的三鲜砂锅看着清淡,味道很讲究,但是年轻人不喜欢。”老板又说。
“那以后没人吃咱的老味道咋办?”我不禁疑问。
“没事,喜欢吃的人他自然回来,他还是能找到。”老板也不悲观,谁都得跟上时代的步伐,不然没法混。文化的传承自有其规律,不用我杞人忧天。
“你烩三鲜做得好,现在能做不?”我想尝一下。
“能呀,不过你都吃这么多咧,肯定A不动咧!”老板一笑,不失厚道,也不失精明。
“那行,我下回来尝。”
一只猫,一直盯着老板放满准备好烤鱼的筐子,不断靠近,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烤鱼的味道一定不错。
“走!”老板一声吆喝,猫立刻后退了一步。过会儿又伺机靠近,老板又是一声喝,猫又后退了,老板又亲切地像对小孩子说话一样:“你刚不是都吃过咧,现在不能吃,去那边玩去”。于是猫转身走了。
我不禁说:“你这猫还挺乖。”
老板自豪地说:“饿这猫比狗都听话。”
我掏出手机拍照,留下猫和烤肉摊的影像,留待以后温暖我心窝。
吃饱喝足,意犹未尽,继续遛弯,不觉竟然走到城墙下,进了一个小小的城门洞,除了很多高大雄伟的城门,西安还有几个特别小的城门洞,就像精致的小女人,别有风情,别有洞天。
穿过黑黑的门洞,里面豁然开朗,更是热闹,灯火阑珊,到处都是夜市,狭窄的街边停满了车,还有很多酒吧和服装店、水果摊、工艺品专卖店。房子都不高,古香古色,我以为到了丽江,或者置身于北京后海,都是这味儿,陌生而浪漫的气息在夜色中扩张,有种北京一夜的感觉。“One night in Xian,我留下许多情”,不敢在午夜问路,竟迷失在城墙里,还是旧时月色,穿越回古代。
以前都是白天匆忙路过,头一次晚上来,我就像一个外地游客一般好奇,没想到风情完全不同。忽然发觉,即便是在本市夜游也是件好事,就像去了一趟其他城市旅游,有那么多街巷和小吃值得寻觅。
每天都是匆匆忙忙,下班急急火火回家,身边的风景视而不见,真不会享受生活,生活还得慢慢品味。
君子随遇而安,以天地为逆旅,走哪都有发现,岂不乐哉悠哉。
(作者供职于省高速集团)

第四版
< 上一版
夜游古城A烤肉
新闻作者:文 / 李 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