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2期 第64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8-01-04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深山路魂
----------记凤县公路管理站站长杨明太      
新闻作者:文 / 张 玮
    地处秦岭深山的凤县,素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全县境内山峦叠嶂,群山突兀,这里山势险峻,历来道路险阻,“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凤岭行来欲上天,此行无异作飞仙”,秦岭的险峻让无数文人墨客扼腕惊叹。就在这山的深处有一位奉献青春三十载的公路人,他就是凤县公路管理站站长――杨明太。
    30年过去了,老杨老了,风霜浸染了他的黑发,重担压弯了他的脊梁,可凤县的路从砂石变成了柏油,从昔日的“蜀道难”到如今的“天上人间”,正是有老杨以及无数和老杨一样奉献青春的公路人,才有了交通事业的飞跃。
情系公路 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
    1978年,风华正茂的杨明太于西安公路学院公路工程系毕业,随即被分配到凤县交通局,满怀筑路热情的杨明太在凤县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上开始了自己艰苦创业的人生历程。他的青春与路为伴,他的生命因路而精彩。
    同年,凤太路拓宽改造工程拉开了序幕,开山炸石,遇河架桥,全县第一条地方道路就这样开工了,年轻的杨明太跃跃欲试。凤太路原址地势险恶,山高坡陡,随处是悬崖绝壁,就是要在这崖壁上炸开豁口,进行道路拓宽。看着深不见底的崖壁和散发着硫磺味道的炸药,很多人退却了。“我来吧!”大家循声望去,人群中瘦弱的杨明太冲到了最前头。他捡起地上的绳子,系在腰间,在工友的帮助下他像钟摆一样被吊在了悬崖边上,一手握缝钻,一手抓着石头,开凿炮眼,由于没有固定的地方,下面又是深不见底的悬崖,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杨明太硬是凭着自己惊人的胆量和沉着冷静,带领100多民工完成了三吨半炸药的安放任务。一年时间他天天吃住在工地油毡帐篷里,严寒酷暑,疾风骤雨,泥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被,杨明太没有退缩,他知道既然选择了公路事业,这些艰苦就是他最好的伙伴了。
    1981年,凤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公路毁坏严重,交通运输全面中断。险情就是命令,杨明太主动请缨,带领驻军百余名战士冲到了抗洪救灾的第一线。瘫痪的公路,泛滥的河水,机械设备根本无用武之地,大家肩挑背扛,在泥泞中摸索着修便道,在齐腰深的河水里手挽手架桥梁。饿了,馒头凉水就是最好的午餐;累了,睡在路边的石头上醒来继续干。杨明太和战士们硬是靠着双手和铁锹在15天时间内抢修完了300多公里的便道。
心系事业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随着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干、支线与地方道路管理分开,凤县地方道路管理站成立了。时年28岁的杨明太被任命为地方道路管理站站长,年富力强的他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信心百倍。 
    建站初期,道路养护都是靠肩挑扁担,手握铁锹式的人工作业,条件十分艰苦。杨明太带着养路队员,风餐露宿,逐步改变着县乡道路的面貌。慢慢地他发现凤县地广人稀,公路分散,仅凭养路队员的日常养护是远远不够的,他又动起了脑子。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承包,把公路承包给沿线的村民。杨明太召集来公路沿线的15名农民,手把手教技术,讲要领,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养护经验全部传授给他们。几个月后,这些握惯锄头的农民都成了养路的好把势,全省首份公路承包合同在凤县公路管理站和15位青年农民之间签订了。一年多来,这些农民精心养护公路,好路率由承包前的40%提高到了70%。
    多年来的养护实践让杨明太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养成了一丝不苟的性格。“路上的事来不得一点假”,从养护用料到工程施工每一个环节老杨都要亲自验收,多年来小修工程、油路养护质量都在95%以上。夏天是铺筑油路的黄金季节,老杨带领大家冒酷暑,赶工期,在四五十度的铺筑现场一待就是3个月。路铺完了,老杨也因为长时间接触沥青而导致吸入大量毒素晕倒在了工地边,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油路铺完了吗?”
    正是有了这样的站长,这样的公路人,我们的公路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心系道工 无私无畏的博爱精神
    杨明太常说:“事业都是靠同志们干的,我们应该更关心一线的养路工。”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养路工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这些自不必说。为了稳定队伍,老杨千方百计给大家营造家的温暖,在道班种菜、养猪自给自足。端午的粽子,十五的月饼,老杨从来没有忘记过。2002年,道工老王家的房子着火,杨明太组织单位职工捐款捐物,他拿出了自己的工资交到了老王的手里。老王逢人就说“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有奔头。”
    三十年中,“先进个人”、“好领导”、“优秀党员”、“抢险救灾先进个人”这许多的荣誉让老杨成了凤县的名人。无数次升迁的机会摆在他的面前,可他面对许多人垂涎的职位却淡淡地说“我是学技术的,换了别的岗位就成废物了,咱就是爱干这个”。这就是一个普通公路人对公路最深的情结,对爱路敬业最好的诠释。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