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3期 第64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8-01-0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换脑与换位
新闻作者:朴 实

    “我”是谁?“我”是一种自我意识,本质上是自我意识的精神存在。人的自我意识是通过人的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的放电活动而实现的,可见,“我”的身份取决于大脑。
    现代医学可以移植人的器官,我曾假想,如果布什换上萨达姆的大脑,拉登换上布什的大脑,乞丐换上富翁的大脑……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当然,换脑目前还不可能,但换位是可以的。凡事换个角度去想,多替别人想想,一切矛盾都好解决。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多一些理解宽容,少一些猜忌、怨恨,世间的事情就会简单多了。
    如今人们普遍谈论医患关系紧张的话题,医生埋怨病人难伺候;病人骂个别医生是“白狼”。其实这都是没有换位思考,缺乏理解造成的。医生和病人共同的敌人是疾病,病人不过是疾病的载体,只因医患之间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误把战友当对手,而让真正的敌人在一旁偷着乐。
    在这一点上,中医就比西医好,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观其颜,闻其声,问其疾,切其脉,与病人零距离接触,医患之间彼此沟通了。病人认为医生把自己的病当回事,医生也能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所以,开几副不能即刻见效,但却无毒副作用的中药,临别时再依据中医标本兼治理论辩证地叮嘱几句,患者心里一高兴,病就减轻了大半。西医却不然,一般只问几句话,便让你做B超、CT、常规化验等,病人和冰冷的仪器接触的时间比和医生接触的时间多,动不动还要抽一管子血。化验单和药方上的字一个也看不懂,问多了医生还嫌你烦。病人进了医院,似乎就成了弱者,有种任人宰割的感觉,这就是缺乏理解和交流造成的。如果医生多想想: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假如病人是我的亲戚,假如病人是我的母亲,我会怎么办?这么一想就好办了,医生会对病人百分之百地尽心,再苦再累也不会烦躁了。相反,患者从医生的角度想问题,也不会过分为难医生的。新加坡许多医院的大门上就写有“视病人为母亲”的标语,韩国的医院里提出“病人无过错”的口号,这可能就是外国人换位思考的结果。试想如果把病人当母亲,那医院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医患之间还会有矛盾吗?世上的母亲是不会把儿子推上被告席的?
    如果我们各行各业的国家公务人员都学会换位思考问题,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说话办事,党群干群关系岂能不融洽?看来,所有问题仍是“换脑与换位”的问题。“脑”虽不能换,但人的想法可以换,想问题的方法角度可以换,这些都是“脑”的责任。愿我们每个人都学会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想,脱离小“我”,融入“我们”之中,成为大写的人。  (作者系铜川交通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