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0期 第138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07-1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第一版 下一版 >
道路点亮沙漠绿洲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苏月华 通讯员 刘胜利
    干线公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区域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为养护工作增加了难度。对于榆林公路人来说,构建更安全、更畅通、更环保、更高效的公路交通服务网络是一贯的追求,也是日常工作的标准。―― 题记  


    榆林既是陕西的北大门,又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在能源经济实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道路交通流量大、车辆重载比例高、路况基础质量差等问题。近年来,榆林公路管理局认真抓好规范化管理,突出应急处置息化建设、服务区管理等特色和亮点,强化收费管理、制度建设和便民服务,全面提升路况水平、路容路貌和路域环境。
智慧交通提服务
    榆林公路管理局强化指挥调度,建立道路养管快速反应、运转高效的协调、调度体系。对建设国家级交调站点、在国道重要节点增设可变情报板工作进行规划。制定《榆林公路管理局出行信息管理办法》,不断健全和完善信息报送及发布机制,理顺和整合信息采集渠道,形成了季度和年度路网运行分析报告,为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完善了各项《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覆盖全面、责任清晰、有效衔接的预案体系、细化了应急处置措施、落实了应急责任和机制。加大公路养护“四新”技术推广应用,确保干线公路路面旧材料回收率达到95%,循环利用率达到60%。
    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办法,修订《榆林公路局干线公路养护、路政安全管理月检查考核实施细则》、《考评标准》、《养护大中修工程管理办法》等制度和办法。加强每月考核,并针对考核结果每月兑现奖罚。
借助合力创示范
    高寒地带如何科学合理绿化美化道路,成为摆在榆林公路人面前一道切实的难题。经过多年调研摸索,榆林公路管理局制定“因地制宜、因路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抓住春季植树的有利时节,根据所辖线路绿化建设状况,与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合力打造美丽道路。今年以来,共出动人工1600多人次、打坑机等机械180多台次,补植杨树、侧柏约计1.4万余株,确保公路轮廓清晰,行车环境宜人,美化公路沿线环境。
    为了践行“三个服务”,提升保障水平,榆林公路管理局认真做好公路服务区管理。统筹道路沿线治超站、道班、服务区,并与沿线加油站签订服务共建协议,向群众提供停车、如厕、加水等基本的公路服务,进一步加强综合(卫生)服务区的日常管护,确保设施完好,干净卫生。今年以来,以210国道为示范线路,重点选取清涧和绥德段为典型示范县段,组织全市范围的现场观摩与经验交流,互相学习促进。同时将把榆阳、神木、靖边、定边段作为国检推荐县段,率先行动,当好样板,以高标准、严要求,做好辖区内所有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及内业资料的准备工作,以创建204省道榆林至锦界文明路为重点,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提升干线公路管理与服务水平。
资料整理求规范
    按照陕西省公路养护内业规范化实施标准要求和工作安排,榆林公路管理局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内业资料整理,全面完善养护、路政治超内业资料,提高规范化、痕迹化管理水平。认真梳理内业资料整理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向“行家能手”请教,避免走“弯路”。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搞清内业资料收集整理、分类装订要求,确保过程资料和装订资料规范,同时邀请省公路局路政处对“迎国检”内业资料整理的要求、司法文书填写细则等做详细讲解。
    榆林公路局成立专门内业资料工作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对照部检查考核指标,逐项进行文件、资料的收集,注重资料内容的延伸和支撑,确保文件和资料齐全。同时完成所有上墙图表的更新,确保统一规范、清晰明了,美观大方。4月9日,榆林公路局组织对各公路段养护管理综合信息、安全等内业资料、日常养护巡查系统负责人和桥梁工程师,专门进行了“迎国检”内业资料培训。基层单位之间开展观摩学习,相互交流,扬长避短,努力提升内业资料规范化管理水平。
舆论宣传展亮点
    围绕做好“迎国检”工作,榆林公路管理局积极营造氛围,争取各界支持,为做好养护管理工作创造优良的环境。
    为确保全市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迎检工作顺利进行,榆林公路管理局成立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全方位、高密度、多渠道”的宣传理念。加强对内宣传,形成信息互动机制。以门户网站、《榆林公路信息》和各单位的《简报》、《信息》、《宣传栏》等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全局宣传、路政治超、干线公路、办公室、路网信息等QQ群网络平台的辐射作用,形成全局上下互补联动,新闻信息传送及时的全员宣传态势。
    榆林公路局还加强对外宣传,扩大社会知晓率,积极与市、县级等主流媒体和网络的联系配合。目前,在《陕西交通报》、《榆林日报》及其他报纸刊物刊登宣传稿件30多篇,《陕西公路信息网》刊稿116篇,市县广播电台26篇,榆林新闻网等网络刊登226篇,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