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专车
----------探访西安出租车、专车市场
新闻作者:0

■专题策划:张力峰 周迎春
■采访报道:张 路 王晓东
采访手记:
专车、快车、顺风车等系列产品,在管理部门有一个统一的称谓――“网络约租车”。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形形色色的预约出行软件不过是“互联网+”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电召”服务的升级,然而“互联网+”的浪潮却让整个出租车行业尴尬不已。
2014年下半年,随着“专车”的烧钱圈地、迅猛发展和市民的逐渐认可,传统出租车行业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媒体及社会公众对出租车行业的炮轰也未有停歇之势。
交通运输部在今年1月8日曾表示,“专车”服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元化、差异化需求具有积极作用,各类“专车”软件公司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承担应尽责任,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
在今年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表示,对“专车”服务这些新的出行模式,交通运输部基本态度是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和规范管理的原则。针对出租汽车行业的改革,还要充分发挥城市人民政府管理主体作用,结合各城市特点,围绕着出租汽车定位、经营权管理、经营模式、服务方式和开拓创新等一些关键环节上要进一步改革,交通运输部年内将出台出租汽车行业深化改革健康发展指导意见。
就西安市“专车”服务市场和出租汽车市场而言,新型服务业态倒逼传统出租汽车行业之势越演越烈,行业管理部门的维稳压力也逐步加大。在这场“暗战”中,出租汽车行业暴露出了管理僵化、机制不活、服务不优、行业不稳等问题,“专车”市场也存在着低价倾销、非理性补贴、组织非法运营、扰乱市场秩序、不可持续等问题。通过调研采访和对各方意见的梳理,记者深切感受到,推动传统出租汽车行业转型升级,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改进提升服务,逐步实现新型业态融合发展已迫在眉睫了。
近一年来,神州、滴滴、易到、一嗨、AA等国内打车软件及洋品牌Uber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大家的出行方式,专车、快车、顺风车等名词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互联网+”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出行软件强力地冲击着传统出租汽车行业,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出租车围堵、打砸专车,专车司机与出租车司机对峙的事件。
难道,“专车”与出租车注定要成为“冤家”吗?日前,记者就这一问题走访了神州租车西北区总部、滴滴专车陕西总部、西安汽车租赁行业协会、西安市运管处、西安天子出租车公司及出租车、专车驾驶员和部分乘客。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们的说法。
神州专车:重资产的新玩法
今年1月份,全国最大的汽车租赁商“神州租车”高调宣布,在全国60个重点城市同步推出“神州专车”服务。与其他专车服务平台不同的是,“神州专车”是全部以自有车辆进入这场“厮杀”的。
“神州租车”西北区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在西安市场运行的短租车和专车约有1100辆。由于全部为自有车辆,短租车和专车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专车数量在300至800辆之间波动。
“神州专车”分为3个档次,一档是以凯美瑞、帕萨特、君越为主的公务车,二档是以GL8为主的商务车,三档是以宝马5系、奥迪A6L为主的豪华车。
据“神州专车”介绍,他们在驾驶员招聘管理上有自己的一套流程。驾驶员以退伍军人为主,采用“入职培训+考核+政审+体检+录用+回炉培训+再考核”的模式不断淘汰,最终只能留下60%,目前在岗专车司机600至700名,全部缴纳六险一金,税前平均工资在4000至6000元。对在岗司机的管理方面,以响应率、满意度、上班时间等进行综合考评,已经吸引了部分出租车司机前来应聘。
“神州专车”承诺100%无私家车运营,同时将服务对象定位为中高端客户,主推“五星安全保障”,所有车辆均装有OBD全车诊断系统,能够随时掌握车辆的技术参数。对于服务纠纷也专门的部门进行跟进处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了解到,“神州租车”与“神州专车”属于两个不同的法人主体,两个约租车平台也是单独运行。顾客如果想乘坐“神州专车”,登陆平台后下单,形成电子协议,然后通过后台,自动分配驾驶员完成服务。而驾驶员完成招聘后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神州专车”与劳务公司签订合同,从而规避法律风险。
在问及他们希望政府怎样做时,“神州专车”西北区负责人说,神州目前最大的优势是重资产,与其他轻资产软件平台不同的是,具有一定的抵御风险能力,最大限度的保障乘客的利益。希望政府能够设置一个门槛,企业有许可证、车辆有营运证、司机有从业证时方可准入,同时从乘客险的购买、平台服务器的所在地等进行全方位的规范。
滴滴专车:烧钱圈地抢市场
和众多新兴互联网公司的特点一样,“滴滴专车”陕西区的负责人非常年轻,但是在面对记者提问时,他又显得非常老道。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哪些说到什么程度,似乎早有预案。
自进入西安市场以来,滴滴公司先后在西安市场投放了滴滴打车、滴滴专车、滴滴快车、滴滴顺风车等全部主力产品。而毗邻西安的兰州、银川等西部城市,却连滴滴打车都未投放。
去年11月,“滴滴专车”登陆西安,短短半年间注册车辆就超过1万辆,驾驶员1.8万余名,每天上路运行的车辆超过4000辆,接单量则达到1.8万单,相当于可以给全西安市每辆出租车每天派1.5个单,而这才只是滴滴一个专车平台的数据。
据“滴滴专车”陕西区负责人讲,滴滴只与汽车租赁企业合作,目前的合作企业有20至30家。在问到这些租赁企业有无备案证时,该负责人称全部有备案证或许可证。但自去年9月份起,西安市汽车租赁管理已经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也就是说目前还在使用许可证的汽车租赁企业已不合规。
“滴滴专车”或许只是一个缩影,众多专车平台在进入某地后,连当地的行业规定都未搞清楚,就通过审核让租赁企业参与专车运营,完成初期的疯狂扩张,这也许是其一直不被行业管理部门认可的原因之一。
当问到在注册的1万多辆车中,有多少是租赁公司的公户车辆时,滴滴讳莫如深。以这类数据只有总部掌握为由,一再搪塞。
据了解,目前私家车参与专车运营多采取“四方协议”的形式,先将私家车挂靠在租赁公司名下,再通过一家劳务派遣公司聘用车主,从而产生一份由软件平台、汽车租赁公司、劳务派遣公司、司机共同签订的“四方协议”。在此种情况下,专车平台提供的是汽车租赁及司机招募两种服务,顾客先租车,之后再招募司机,只不过司机正好是汽车的车主,这样就绕开了汽车租赁不得配备驾驶人员的管理规定。
据滴滴所讲,目前所有与之合作的租赁公司都要审核营业执照等手续,所有专车司机要经过网上学习、租赁公司培训、平台考试筛选等环节方可参与运营。
如果说“滴滴专车”因为其与租赁公司合作,还有一定的监管保障的话,那么6月底上线的“滴滴顺风车”则完全是监管的真空地带。
“滴滴顺风车”推出一周,注册车辆就超过2000辆。该平台支持私家车直接注册,乘客与司机通过平台联系,交易完成后通过网上平台进行支付。由于私家车的隐蔽性、加之没有现金交易,监管部门很难监管。而部分私家车没有购买座位险,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今后的发展,“滴滴专车”同样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明确的政策,让其结束“暗战”的日子。
汽车租赁协会:尴尬的处境
西安现有汽车租赁企业近400余家,车辆4000余辆。而其中有多少企业、多少车辆参与专车运营,作为租赁企业“娘家人”的西安汽车租赁协会居然不掌握,处境相当尴尬。
采访中,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5月份,因会员企业所属车辆参与专车运营时,被相关部门查扣,企业找到协会想让其出面协调。而协会在召开座谈时,想通过签到对参与专车运营的租赁企业进行摸底,但各租赁企业都避而不签,协会对此也很无奈。
在与“滴滴专车”座谈时,西安汽车租赁协会负责人仍就有多少公户车辆从事专车运营进行了提问,但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答案。据西安汽车租赁协会估计,全西安市应该有6000至8000辆公户车在参与专车运营。
该负责人介绍说,现在还出现了一种“融资租赁”的模式,即租赁公司买车,个人付首付还月供,最后与租赁公司分配利润,以极低的成本就可以参与专车运营。举个例子,租赁公司10万元买一辆车,个人只需要与租赁公司签订协议,付租赁公司2万元首付款,其后每月向租赁公司还款,便可有一辆车。若干年后,车款还完,租赁公司再将车辆过户给个人。算下来只需要2万元甚至更低的价格,个人就能参与“专车”运营。与车辆加牌照动辄数十万元的出租车比起来,几乎没有门槛。
汽车租赁协会表示,无论是租赁企业的自有车,还是挂靠在租赁企业的私家车,因为毕竟还有一个公司在管理,相对于个体的私家车来说,能够多一份保障。如果说,今后允许专车的存在,希望管理部门还是通过汽车租赁企业来参与经营,同时依据《西安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加强管理,让整个行业规范起来。
西安市运管处:被误解的备案证
去年底,西安市运管处要求,全市从事汽车租赁经营的企业实行备案管理,对原通过许可审批程序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及所属车辆配发的《道路运输证》的经营业户,相关证件于2014年底废止。自2015年起,对申请从事汽车租赁经营活动的企业在取得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15个工作日,到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办理相关备案手续,符合备案规定的企业及所属从事汽车租赁车辆配发《汽车租赁经营备案证》和《汽车租赁经营车辆备案证》。
而实际情况是,截至今年6月底,到西安市运管处进行备案的汽车租赁企业只有393家,车辆4280辆。而这4280辆车中除去大中型租赁企业的自有车辆以外,散户备案数不足2000辆,这与“神州专车”、“滴滴专车”等网络约租车平台注册的车辆数字相去甚远。
据管理部门了解,原本到他们那儿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办理的备案证,汽车租赁企业却要收取挂靠车主3000至6000元。而租赁企业在给车主开收据时,还写着“按规定办理备案证费用”,无形中给他们扣了一顶乱收费的帽子。
根据国家对出租汽车与城市人口的比例标准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预计,要解决西安“打车难”的问题,需要新增运力6000至8000辆,而目前备案的散户车辆不足2000辆,与专车平台提供的数据一对比,可以看出目前西安专车市场上很大一部分车辆属于“黑跑”。
出租车企业:“打的难”有苦衷
西安天子出租车公司现有出租车近1300辆,面对“专车”抢占市场的行为,也很受伤。
当问到西安“打的难”的原因时,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打的难”首先要明确出租车的定位,他是公共交通一种重要的辅助性或者补充性交通工具,既有公共交通的部分属性,又有满足特殊公众出行的特点。
该负责人说,为什么零几年的时候不存在“打的难”的现象,一是当时城市框架没现在这么大、人口没有这么多,出行需求本来就少;二是当时出租车的定价针对的是部分消费能力较高的人群,普通居民的出行都分流给公交车了。他举例说:今年出租车调价之前,西安出租车9年未涨过价。2005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万元,那时候要说花6块钱坐出租车,人们还会考虑一下。但是到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超过3.6万元了,这时候再说花“6+1”块钱坐出租车,那就是很普通的事情了。要是再有2、3个人一起坐,人均花费和坐空调公交车差不多,还不用忍受拥挤的环境,所以都来选择出租车,势必会造成“打的难”的现状。所以说,还是要把出租车的价格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满足特殊公众的出行需求。
在谈到出租车起步价上调为9块钱之后的运营状况时,该负责人说,调价后,明显感觉坐的人少了,加上专车等影响,出租车一个班的空驶率由原来的两三公里提高到现在的10公里左右,很多驾驶员都想转行。
谈及“专车”,天子出租车公司表示,“专车”的出现,给他们至少造成了30%至40%的冲击。更“可恶”的一点是,“专车”给很多“黑车”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据他掌握的情况,以前跑“黑车”的司机,采取游街的方式,开到车站摇下车窗问“走不走?”现在的情况是,他们都不游街了,下载个软件,摇身一变就是“专车”、“快车”司机。出于对网络平台的信任,很多以前不坐“黑车”的乘客,现在都在坐“黑车”演变而来的“专车”、“快车”。而据他们估计,全西安市的“专车”、“快车”等数量在3、4万辆左右。
面对“专车”的冲击,出租车企业也表示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宜疏不宜堵,但是必须要进行总量控制,从多元化的出行需求进行市场划分。对于“打的难”问题,建议充分运用价格的杠杆,像用电一样错峰收费,分流客源,让高消费人群和真正有急事的人能够随时有车可乘。
专车司机:收入提高了
1987年出生的小韩已经有10年驾龄了,在未加入“滴滴专车”之前,一直在给租赁公司开车。
作为年轻人,小韩是较早接触专车的一批驾驶员,目前已经5个多月了。据他介绍,自己所开的别克GL8商务车高峰时期一天可以接十几单,主要跑机场和旅游景点,平均每个月的流水在3至4万元,比单纯在汽车租赁公司开车收入要高许多。小韩说除去每天500元任务,剩下的就是就是自己和公司按比例分了。至于一天能分多少钱,小韩不愿意说,只告诉记者比上班要强很多。
当问及有没有被执法部门查过时,小韩说自己没被查过,但朋友在机场被查过。说到这个问题,小韩有点斗智斗勇过后取得胜利的那种难以自抑的兴奋。他说,有一回,自己正在休息,突然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你让我接你姐,她叫什么名字啊?”他一听就感觉不对,肯定是被管理部门查了。朋友把电话给执法人员,小韩说“是我让我朋友去接我姐的,你管我姐叫什么呢?”一番纠缠之后,朋友得以脱身。
小韩的一番话,也从侧面反映了管理部门对于专车运营“取证难”的问题。
小韩告诉记者,专车司机流动性不大,有很大一部分出租车司机也转行来开专车了。他们不用游街,有订单就抢,没订单就找个地方歇着。说起抢单,小韩有一套自己的心得,他说专车司机都有一个群,有的司机从机场接机后,会告诉大家有一批游客入住某家酒店了,其他专车司机就会在这个酒店附近等着,抢到单的几率就会高很多。另外,什么地方有查车的,他们也能第一时间知晓。
采访最后,小韩也表示愿意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通过一定的程序拿到相关部门颁发的证件。并且他说,自己的这个想法,他们专车司机其实也都是认可的。他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顾虑,根据平台规定,接入车辆必须是20万元以上、3年8万公里内的车辆,3年后就得退出了,自己的收入又无法保障了。
出租车司机:我们要的是公平
接受采访的出租车司机姓冯,今年43岁,已经在出租车行业摸爬滚打了22年。
冯师傅说,出租车是他们一家安身立命的工具,妻子患糖尿病多年,儿子今年上大二,所有的花销都要靠出租车。
提起“专车”,冯师傅意见很大,他说,一个出租车司机,每天早上一睁眼,头顶就悬着130元的账单,其中包括管理费、牌照费、保险费、审验费、车辆折旧费等等。而专车司机呢,一分钱费用都没有,跑一单挣一单,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不公平。出租车按规定5年一更新,一年一审,而做“专车”的私家车去年就已经取消按年限报废的规定了,新车6年才一审。与“专车”比,出租车根本就不具有竞争性。此外还有保险费的差距,私家车一年的保费基本在3000至4000元,而出租车的保费至少在1.3万元,这也不公平。
据冯师傅计算,今年以来,一个白班出租车从早上7点跑到下午5点,只有300元的流水,比起过去400至500元,下降很多。而夜班生意更加惨淡,一晚上只能拉一两百块钱,纯收入仅为50到60块钱。
冯师傅说,和他一样,大多数出租车司机的诉求很简单,一是公平,而“专车”与出租车天生就不具有公平较量的基础。二是稳定,绝大多数出租车驾驶员都是把出租车当成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在做,但“专车”的出现,给整个出租车行业的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他一样,大多数出租车司机对政府有很大的期待,其中既包括对出租车运价的合理定位,也包括对“专车”产品的规范。
采访中,冯师傅多次提到:全西安有1.2万辆出租车,那么至少就有2.4万名出租车驾驶员,在这些驾驶员的背后是以十万计的家庭成员,如果将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打破,引起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乘客:方便实惠是王道
对于乘客来说,专车和出租车更倾向于哪个?记者也采访了身边的朋友。
小赵是一家民营房地产企业的中层财务人员,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6月初的一天下午,他要从北郊凤城四路到高新区大寨路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期,他在公司楼下站了将近半个小时,从他身边经过的出租车很多,但很少有停下的。有两辆出租车拉着乘客,停下来问了目的地以后,丢下一句“不顺路”就走了。这时碰见自己的同事,同事给他说,我给你叫个“专车”。从手机下单、电话沟通,到车辆抵达只用了3分钟。车到了以后,司机下车为自己开了车门,提醒系好安全带,并递上一瓶水。
朋友挺激动地说,车是丰田凯美瑞,水是“百岁山”,空调一直开着,很舒服。一趟下来虽然用了将近100块钱,但同事有抵用券,折算下来也就50多块钱,跟出租车差不多。
我问小赵,如果没有抵用券,一趟100块钱你会坐吗?小赵说,如果不赶时间,自己还是会选择便宜实惠的出租车或者公交车。但遇到急事儿,又打不到出租车,“专车”也是一个选择。况且自己当时坐的是档次较高的“专车”,现在还有“快车”、“顺风车”等产品,价格甚至比出租车还低,选择面更广。
一次体验,小赵已经成为“专车”的忠实粉丝了。对于专车和出租车,引用网上市民的一句话:“专车也好,出租也罢,作为一名老百姓,要的只是方便快捷、价格实惠的出行环境”。
Uber:全球为之疯狂的巨兽
就在记者即将发稿之际,从管理部门获悉,被互联网誉为“全球为之疯狂的巨兽”、全球最火的移动出行服务商――Uber公司已在西安市开通了“人民优步”专车服务业务。只要车辆价格在10万以上、购车年限在5年之内、私家车辆、具有商业保险以及驾驶员驾龄满1年均可通过互联网注册成为Uber公司的合作司机。
据记者了解,Uber是注册于美国的一家打车软件企业,其服务器架构在境外,是目前全球最具价值的未上市科技企业。近年来,在其快速成长的同时,在全球也引发了出租汽车行业萧条、出租车司机罢运游行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鼓励私家车从事运输服务,给运营安全带来严重风险和隐患。今年在国内广州、成都等地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群体性事件,6月底在法国巴黎也引发了出租车司机的抗议活动,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有些甚至还演变成暴力冲突和破坏行为。
管理部门介绍说,Uber在中国开展业务,采取零门槛招募车辆和司机,从服务质量、运营安全和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方面均不受相关部门监管,且所有平台信息数据直接传输至境外,信息安全隐患突出。司机和出行用户私密信息(姓名、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单位地址和银行卡号等)以及出行数据,如被用于商业过度开发或者被不法分子非法获取利用,涉及国家数据信息安全,同时也将严重损害个人权益,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