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6期 第139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07-3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流失的锣鼓文明
---------- 韩城黄河阵鼓      
新闻作者:文 / 金利娟

 
    黄土文化有着雄浑的地方特色,黄河情怀中孕育的韩城黄河阵鼓更是气度非凡。
    看那黄河岸边,一个个矫健汉子,使尽浑身解数,侧鼓飞扬,声声震天,令旗挥舞,锣钹交织,舞起舞落,如痴如醉,畅快淋漓地为我们演绎着气势宏伟的黄河绝唱,这就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韩城黄河阵鼓。
    说起韩城,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韩城,又名“龙门”,地处关中盆地,黄河北岸,这里历史悠久,古韵浓郁,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民间艺术盛地。这里不仅有民间花馍、风味芝麻烧饼,还有韩城秧歌,数不胜数,各具特色,但最具文化气息的还属韩城的锣鼓了。韩城是陕西乃至中国有名的锣鼓之乡,阵鼓,行鼓,围鼓,抬神鼓,这些古老的民间锣鼓艺术,带着浓郁的黄河文化特色,传承至今仍长盛不衰,备受当地人民喜爱。这里,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被称为“铜鼓王”的韩城阵鼓。
    据传,韩城镇鼓起源于西周,最初是一种宫廷式锣鼓,后民间仿照逐渐演变为社火表演,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与其他锣鼓不同的是,它并非祭祀性的,而是一种百姓庆祝祈福,歌功颂德的鼓乐,在今天的韩城龙亭镇、芝川镇、芝阳镇一带比较盛行,尤其是龙亭镇城北村,所以有“城北阵鼓”之称,又因常以百面锣鼓同时出现,又得名“百面锣鼓”。
    看过韩城阵鼓表演的人,都会被其气势宏伟所震撼,会让你沉浸在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中无法自拔。先说说队列,在阵鼓表演中,队列要求比较严格,表演者各就其位,大鼓居中间,小鼓围一圈,左边敲着锣,右边敲着钹,在大鼓前后各有一名左手持竹竿,右手持令旗的指挥者,整个队伍就在令旗的指挥下有序行进,在锣钹的外围还有花竿护航,队伍前后也必设两三面马锣增加气势。最引人注目的还算排列在队伍最后的50面宽1米,高5米的龙凤旗了,精湛的刺绣工艺,色彩斑斓的图案,传承着古老的民间工艺,彰显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这个百人团队中,表演者个个气势轩昂,精神抖擞,表情威武。再说说节拍动作,整个声乐节拍是重复的,以敲为主,一敲一拍一走,舞步紧扣节拍,随节拍循环变换。动作要领为:先左腿向前迈出,后右腿向前交叉,下马步,起身,循环进行。在行进中最有看点的当属指挥者,他们动作变化幅度大,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时轻时重,时长时短,跌宕起伏,张弛有度,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营造出一种动静交织、刚柔相济的观赏气氛,牵动着观众紧扣旋律,就像当地人唱的“百面锣,随大鼓;镲子隔,马锣补;看花哨,数小鼓;看姿势,像猛虎”。说完节拍再说说它的鼓谱,据记载今天流行的鼓谱是清乾隆年间,城北村的徐乾元、樊典则根据鼓谱改编而成,现存的乐章有“狗撕咬”、“打五元”、“文武魁”、“走锣鼓”等。
    20世纪前,每逢过节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都会有韩城阵鼓的身影,延安元宵晚会上的大放异彩,电影《六甲》、《黄河大侠》拍摄时银幕上的展现,将韩城阵鼓带出了陕西,走向了世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艺活动的丰富多彩,名噪一时的韩城黄河阵鼓随着许多老艺人的辞世而逐渐被人淡忘,演出寥寥,因此,挽救艺术瑰宝迫在眉睫。近年来,在旅游城市开发的带动下,韩城阵鼓又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曾在以“鼓舞中国梦”为主题的“司马迁杯”锣鼓比赛中崭露头角。每年正月十五,韩城市内都会举行阵鼓表演,整个场面气势恢弘,万人空巷,异常热闹。
    在如今这样一个文化交融又彰显个性的时代,独特的民间艺术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韩城阵鼓,作为陕西打击乐器的精华,发掘它潜在的魅力,推广和普及它特有的艺术感染力,传承古人留给我们的鼓乐技艺,是黄土人世代不懈的目标。(作者供职于韩城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