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期 第64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8-01-22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村外那条路
新闻作者:王亚文
    地里,玉米正收获着,老人、青壮年、小孩子们都在地里,只要能帮上忙,就不闲着。接着,就是机器把玉米秆深埋到地下,等几天之后,冬麦就播种了。一切,都似乎非常轻松地完成了。
    村里,房子一家比一家修建的高大、漂亮。屋外的空地上,茅草和几根木头搭建的棚子,拴着牛,拴着羊,或是躺着几头大肥猪。屋墙外一律刷着白,红色的“建设新农村”几个大字异常醒目,让人在凌乱中感觉一种真切。
    新铺就的水泥路上,载满玉米棒子的车子冒着黑烟,人们进进出出,把玉米倾泻在院里,家里的狗在主人身边蹭着,摇晃着,绊着匆匆的脚步。
    地里,小孩子们像过节似的兴奋异常。红衣服,绿衣服,蓝衣服……在玉米秆的帷帐里穿梭着晃动着,花布鞋,球鞋,皮鞋……在砍倒的玉米秆上飞快地跑过来奔过去,像风一样。绿色的蚂蚱、黑色的蟋蟀,惊恐地蹦来跳去。孩子们大声笑着,呼喊着,忙碌着捕捉自己的宠物,全然没有劳顿和埋怨。一切,都似乎非常轻松地完成了。
    之后,青壮年呼朋引伴,背上鼓囊囊沉重的背包,离开这块土地,走上村口新铺就的水泥路,乘坐大大小小的汽车,挤上火车,赶往异乡,寻找另一种沉甸甸的收获。
    老人和妇人、孩子们,等到春节或更重要的日子,站在路口盼着,望着,等着,村外的人们如归巢的燕雀,回来了。一切,都似乎早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规律了。
    小孩子,是没有负担的。早上,香香地喝着便宜的袋装草莓牛奶,啃着馒头,背上鼓囊囊的书包,坐上自行车或摩托车,由年轻的母亲或祖辈看护着,行在新修的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赶往四五里外镇子上的幼儿园、小学。
    老师们基本在农村成家立业,所以,他们都很爱这些孩子们。他们的爱,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逐渐悄悄地改换了方式,少了厉声的训斥,多了温暖的关爱。对这些孩子,农村老师给予了比以往更多的希望,希望他们一个个都走出去,走得更远、更广,踏上与今日父母不同的道路,就像村外的柏油马路,无尽地延伸。
    小孩子很快乐,很少看见谁哭喊着寻找父母。因为,他们知道等待是有价值的:父母会带回更新的战枪、欧特曼、芭比娃娃、毛绒玩具,尽管比较粗劣,这也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了。也许,某天,他们就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将不再操着蹩脚的土语,而说着流利的普通话,在自己的电脑上玩游戏查资料;周末,可以在专业老师辅导下画画、弹琴、跳舞……父母告诉孩子们,要从异乡回来,一定要从村外的那条路回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劳的父母,踏上了村外那条路,带回了沉甸甸的收获。
    一切,都会发生,发生在村外那条沉甸甸的路上。 (作者系西延分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