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3期 第65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8-02-1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正月十五元宵香
新闻作者:彭忠富
    我的童年是在东北度过的,而我家却是关外不多见的四川人。家里的一切饮食习惯都保持了蜀地特色,细腻精致麻辣鲜香,与北方的粗犷豪放、俗艳浓重对比鲜明。
    那时候的东北,过完春节就要闹元宵,街上的店铺改卖灯笼,食品店也开始卖元宵。家里长辈们说,来到东北才见识了元宵原来是摇出来的。老板在食品店门口支起一张大笸箩,里面倒入干糯米面。那些元宵的馅儿是用白糖加果仁猪油等和好冻硬,然后切成半寸见方的小块儿,扔到水桶里过一下水,用大笊篱捞出来放到笸箩里,用人工摇动那大笸箩,里面的糯米面就会层层裹到糖馅儿周围。如果干粉裹厚了,还得把半成品元宵捞出来再过水,以便继续沾裹干粉,如此反复摇来摇去直到元宵的个头达到乒乓球大小。
    用这种反复摇滚的元宵,强度和韧性都很好。可要将其煮熟也要花些工夫,往往煮了一个多小时,锅里的水都熬成浆糊了,就算外皮的面软了,里头的馅儿还是硬得硌牙。我尝过那么一两次元宵,每次甚至吃不完一个就够了,觉得元宵哪里有母亲包的又软又糯又香甜的汤圆好吃。每逢元宵节,母亲要做很多汤圆,馅儿有黑芝麻、豆沙、枣泥、还有肉的,用细腻的水磨糯米粉做皮包裹,一个个小巧玲珑,下锅略煮开两次就好了,汤中还可以加醪糟、桂花等。只要有家人回来或亲友上门,就有热腾腾香甜甜的一碗汤圆端上来,把一个个珍珠般的小圆子含在口中,尚未咀嚼已经融化,缓缓地吞下肚去,舌尖上遗留着甜香,那是寒冬里多么温暖的享受。
    东北的元宵虽然不好吃,我还是挺难忘儿时闹元宵的风情的,尤其是庙会上那人声鼎沸的热闹,敲锣打鼓扭秧歌,五光十色点花灯。印象里还有父亲抱着我在灯会上猜灯谜的记忆。父亲是猜谜高手,得的奖品由我随便挑,曾记得拿回家很多泥娃娃、纸风车,还有一米多长的大糖葫芦。
    在孩子的脑海里,元宵是要“闹”的,这个“闹”字在北方风俗中尤其突出。除夕到初一,是从旧年到新年,到了正月十五就是年的尾声,人们更要隆重热闹一番。从张灯结彩的灯会社火,到孩子们提着灯笼走街串户的游玩……无不体现出“热闹”二字。在那北方寒冷的冬季,唯有闹腾,才能红火,这就是从农耕时代流传下来的过节的意义。而圆滚滚的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以示在这月圆之夜怀念亲人和对和睦幸福的向往。
    如今我们已经回到四川安家多年了,那种摇元宵的场面再也没有见过。摇元宵是难得的一个民俗场景,就像四川的名小吃“三大炮”一样,现场制作,现场售卖。如果哪个商家把这种工艺复活,肯定会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每逢元宵节,我也会与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可是我们的汤圆,都是在超市里买的速冻袋装汤圆,我们连做汤圆的过程都省略了。其实省略掉的何止是做汤圆,烟花爆竹禁止燃放,亲友拜年短信替代,而我们的年味也在这些形式的省略中越来越淡了。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