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爷爷常唠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总是拿《三字经》上的话来教我。其实,我那时的心,哪能在这上。太多时候,好些的句子,背是背下来了,意思却多是不通。现在想来,那《三字经》也是我们乡下孩子所能见到的最好的道德教材了。 爷爷的心思就是光宗耀祖。他最爱跟我讲唐家祖宗中读书人的聪明和轶闻趣事。后来听得熟悉了,也把这些讲给小伙伴们,可我从来没想过要学他们。我觉得他们离我太远了,再说我也没有他们那样聪明。倒是这个“苦中苦”与“人上人”,从此记住了。尽管我从来也不爱吃“苦中苦”,更不想做“人上人”。 上学的日子,老师训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习”自然是学的,不然老师和家长不允,只是这“好好”,就很有些水分了。“天天”也是有的,但怎么“向上”,我总也是说不清楚。这学上的,是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时间是不少了,别说“远大”的理想,就连不“远大”的,最终也没有一个。不过,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一辈子也不能忘却的了。 有句“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当思自过。”觉得它好,就抄下了。同事们笑我,现在都什么社会了,还弄这么两句破话,简直就是一个出土的古董。他们笑归笑,我却行自己的。说实在的,与大家同坐,不论人非,谈何容易!我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让自己少说话,或者不说话。为了约束自己,我让一位爱书法的朋友写了“守口如瓶、沉默是金”八个字挂在家里,来警示自己。这样做了的结果,是我学会了忍耐和倾听。 静坐当思自过,它对我的确是好处多多。刚走上社会那阵,血气方刚,把一切都不放在眼里。这话对我产生的作用,就是让我形成了一个反思自己的习惯。朋友们总笑我,褒义的说是宽容厚道,与世无争;贬义的说则是生性邋遢,无所事事。我也不以为意。至今想来,这两句话,就像我的座右铭,让我处世做事,念念不忘。 后来又得一句:“不要紧,多打几枪就会有命中的。”同样抄下来,为之不断。那时节,我疯狂的写作,疯狂的投稿。可是投出的稿子,不是泥牛入海,就是得到一张面孔冰冷的铅印退稿单。我失望过,也迷惘过,但我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静坐”与“不要”的话语,没有谁执意地教我,也没有谁刻意地强迫我,我全是不经意得来。就是这两句话让我的人生有了一个支撑点和自己的事业:前者的益处是闲时多读书,遇事多反思;后者的好处是,近年,居然也有大小数百篇作品变成了铅字。 网上聊天时,有文友讨教写作心得。我告诉他: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己;与其计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我想,我喜欢的他们不一定喜欢。我也不想训导他们,只是希望这几句话,对他们在成长能多少起点儿作用,那就善莫大焉。 (作者系扶风公路段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