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期 第65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8-02-26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风雨兼程白河路
新闻作者:汤 文
    白河濒临汉江。自古有“水陆商贾,往来辐辏,上通川汉,下接郧襄”的说法,那是因为当时白河陆路不通,水路航运发达之故。
    清乾隆至咸丰年间,鄂、皖、赣、湘移民皆沿汉江船夫纤道,肩挑背驮,风餐露宿来白河拓荒,县境内山大人稀,道路险阻。当时茅坪居民火种熄灭,竟步行几十华里至高庄峪来接火,可见后山人户之稀少。
    清末民初,人口繁衍,交往需要,伐树劈道,县内乡间小路始具规模。对道路、舟桥,县衙虽令乡里届时督工修补(当地习俗每岁农历十月一日修桥补路),多数地方仍不济事,需靠民间施舍捐助。如清光绪年间县城小河口渡船,系绅商林氏捐造;冷水河口至秧田河口涉水二十余道,行人不便,贡生冯祖荫于光绪四年施田稞五石八斗捐设“义桥”,由地佃维修。至20世纪30年代,旬(阳)白(河)间沿江道路与汉江纤道合一,其间道路险阻,人马难行,唯遇洪水,路面淹没,渡口停渡,不能通行。白河至湖北老河口之间,往来运输,全借汉江船只装载。至于乡间,“俱系崎岖小路,犹赖人力肩挑”。诸如县城至茅坪、顺水寺、卡子街、竹山,冷水河口至阎家营,麻虎沟口至蒋家梁,大宗货物皆以骡马驮运,其余大部地方民间运输全靠人力肩挑背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县乡间道路仍是“毛毛路,尺把宽”,有些路段“行人让不开路,挑担换不成肩”。这一时期,白河山区道路特点是有溪必有路(毛毛路),垭口必通道,从白河山道上的地名,如石梯子、百步梯、阎王碥、七里碥、鬼门关、独木桥、手爬岩等,便知其道路艰难险阻的程度。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县上发动群众普修公路,广架桥梁,疏通汉江航道,襄渝铁路穿县而过,白河交通始“易蚕丛为孔道,转鸟路而康庄”。
    白河公路真正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间实现的。翻开白河二十余年来公路建设的历史,每一页都记载并证明了这一点。1985年,白河拉开了自力更生建设山区公路的序幕,至1989年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的夙愿;1993年,首次推广乳化沥青薄层路面科研成果获成功,实现了地方道路油路建设零的突破;1996年实现316国道过境段油路化;1998年,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2000年基本实现乡镇油路化;2003年至2007年,先后对3条县道进行了提质量、上等次的路基改造,并新铺了油路面;实施了农村公路“通达”工程,2006年至2007年,共铺了四百余公里的通乡通村水泥路,全县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民群众走上了做梦也没想到的只有城里人才有的水泥路,还有百分之四十多的农民群众即将走上水泥路;星罗棋布的大小桥梁,横跨河沟溪岔,群众渡河难题基本根治。眼下,白河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引领下,又精神抖擞地向村组道路水泥化、桥涵配套一体化、县域公路网络化和境内国道高速化(十天高速路白河段)的目标迈进。
    过去祖祖辈辈靠肩挑背驮的白河人,现在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客货运输跑到了屋檐下,切实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实惠。可以自豪地说,全县两小时交通圈已形成,白河人民与进出无路、有路难行、通达而不通畅的时代已经告别,正昂首阔步迈上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生活的快车道。
           (作者系白河县交通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