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期 第65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8-03-04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哨子“吹出”的新娘
新闻作者:刘正荣
    结婚,人生头等喜事。正月初六又是一个好日子,扎满鲜花的奔驰、宝马带着长长的婚礼车队在大街小巷你来我往,好不热闹。现代、别克、丰田、本田,白的、黑的、红的、蓝的,国产的、进口的,长长的车队宛如豪华车展,过往行人无不驻足观看。这些年,路修好了,车也多了,接新娘的车队更是一个比一个豪华,一个比一个气派。
    杨明太七十年代大学生,在农村公路上一干就是三十年,担任凤县公路站站长也已二十多年,在一次吃饭闲聊时讲起他三十年前结婚的往事。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两代人结婚场面的变化,可谓天壤之别。
    杨站长结婚时,已二十七八,在那时已算大龄青年了,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汉中姑娘,那时的年轻人没有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但真挚的情谊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结婚提上了议事日程。结婚总得把姑娘从汉中接到凤县吧,怎么接呢,杨明太犯愁了。汉中到凤县一百多公里,交通不便,大多数是山区砂石路,那时哪个县有一辆北京吉普的话,背后肯定有一位老资格的县委书记或县长,他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技术员,哪里去弄车接新娘呢。眼看婚期越来越近,杨明太愁眉不展,就在他发愁上火的节骨眼上,站上有三位刚退休的老职工要回汉中老家,站领导准备用站上的小嘎斯车(前苏联生产的小型卡车)送他们回去,顺便帮杨明太把媳妇接回来。虽说站上那辆四处漏风到处叫唤的小嘎斯车快成古董了,可毕竟也是县上为数不多的机动车。这下可把杨明太乐坏了,谢过站领导,赶紧给女方拍电报,“几日几时汽车接新娘,请准备”。话说那日,新娘家得知姑爷要用汽车接新娘,亲戚们奔走相告,知道老余家招了个有本事的女婿,亲戚们争相来凑热闹。杨明太送回几位退休职工,满心欢喜的赶到岳母家准备接新娘,小嘎斯车停稳在了余家门口,车上下来一个灰头土脸的“兵马俑”,“妈,我来接小余了!”这一嗓子让场院里的人大吃一惊,只见杨明太除了两只眼睛扑闪可辨外,几乎认不出人来。新娘家人看了看车,又看了看眼前的“兵马俑”,说什么也不同意新娘坐小嘎斯车回去,杨明太也觉得委屈了媳妇,就同意新娘坐火车到凤州龙口下车,自己在火车到站前赶到车站接她。于是,一场汽车和火车的赛跑开始了。
    小嘎斯车风驰电掣,绝尘而去,一路卷起风沙,遮天蔽日。突然,司机猛踩一脚刹车,差一点将杨明太摔出车厢。原来喇叭不响了,小嘎斯车变成了闷牛,杨明太心急火燎。“停、停”路边有一家小商店,杨明太花了一毛钱买了一个哨子,“出发,我吹哨给你当喇叭吧”。杨明太翻身上了车厢,遇人吹哨、超车吹哨,汽车狂奔而去,杨明太走了一路,吹了一路,终于在新娘下车前,赶到了车站。杨明太接到新娘,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原来脸早被冻麻木了。结婚好多年后,媳妇打趣到“你们凤县结婚还兴吹哨子。”杨明太不好意思地说,“汽车喇叭不响了,我吹哨子提醒路人避让,要不怎么能及时赶到接你,娶到你太不容易了。”三十年过去了,提起这段往事,老杨笑着说:“我和老伴虽然没有谈恋爱,没有高级婚车,但我们已经结婚三十多年了,孙子都有了,感情很深。”我诙谐地说:“那都是哨子吹出来的。”
  (作者系宝鸡市公路管理处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