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期 第66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8-03-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小村在“U”型路上迅跑
新闻作者:文 / 高 涛
    道路是推动百姓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基础条件。身为交通工作者,关心的也必然会是道路。阳春三月,特地来到何村大棚菜基地,看2003年修成的具有高陵特色的“U”型道路,心里不禁为之动情。
    还记得,当年的何村路狭窄破旧只是村组的等外道路,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在坑坑洼洼的颠簸中,日子多么的煎熬,整个村庄的土瓦房显得那简陋。虽然,个别的群众尝试着先搞起了大棚蔬菜,但是,遇到雨天,车辆就无法进村,长势再好的蔬菜也只有烂在棚里无人问津……许多年过去了,当时群众满脸的沉重和无奈,至今还历历在目。
    然而,就是那时,交通人审时度势,适时提出要沿着高三路修筑一条“U”字型道路,以解决群众卖菜难的问题,同时更为了力促群众把大棚蔬菜做大做强建成基地,使蔬菜业蓬勃发展为农民兄弟增收。看似好事,却也在当时遇到了不少阻力。有些群众不认为大棚菜可以成气候,抱怨政府花大钱修小路,毕竟何村相对只是一个小小的行政村。然而,交通人大思路大胸怀大眼光,坚定的修通了这条4.9公里油路。事实也证明决策的正确,建成当年效应呈现,群众建设大棚热情空前高涨,黄瓜棚、豆角棚、西红柿棚……,各样蔬菜大棚沿着路两边一次排开。年底结算,何村大棚蔬菜仅芹菜一项销售就达800吨,收入增加百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节节攀升,2002年没修路时仅为2400元,到2007年已经翻番到8000元。大棚也突破万栋大关达到1.25万栋,而且被认证为陕西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小乡村的蔬菜走出了省门走向了全国。
    何村人的钱袋子渐渐鼓起了,生活富裕了。亲眼看着路给邻里乡亲带来的确确实实的变化,何村的刘长柱老人高兴地说,“如今的日子越来越像城里人。”是啊,一到晚上或是农闲时节,小洋楼门前、路边、路灯下,男女老少组织的锣鼓队、秧歌队、扇子舞,热火朝天好不恣意。大姑娘、小媳妇们舞起身姿跳起健美操,乐道的农家人满脸的喜悦和憧憬,当年的沉重和无奈早已被生活丢在了记忆里。何村人吃水不忘挖井人,逢年过节,拉起队伍赶进县城,给支持和关心大棚菜业发展的人拜年,把感激的锣鼓敲的震天响。
    后来,路越来越好,栽植了路边风景树,安装了路灯,还开通了公交。每逢夜晚来临,路就像一条金色的带子,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最美的风景显然不是这些,沿路群众发自内心的笑容才是交通人心中最美的风景。路的畅通带给人们快意的享受。环境美化的也不仅仅在表面,更在精神层面:乡土村野气息远了,都市农业文明气息浓了。面貌焕然一新的道路,引领何村向着小康、乃至富裕迅跑。    (作者供职于高陵县交通管理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