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期 第66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8-03-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品读古城
新闻作者:文 / 图 李 虎

    芝川河大桥和司马迁祠
    行车到芝川河特大桥,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大桥长达3公里,高达60多米,宛如一条巨龙横空出世。东边是黄河之水,际天而来,夏秋时节,百川汇集,一派茫茫,惊涛拍岸,浊浪滔滔。矗立桥头,天风八面,向西望去,司马迁祠的庙院山门好似盆景,皆在襟袖之下。历史的浩瀚,时代的恢宏,自然的伟力,人工的奇景,合而为一,令人遐想联翩。
    想当年,太史公司马迁小时候耕牧在这河山之阳,也就是一放牛娃,根本没想当什么千古史圣。可是,这样的风,这样的河,这样的山,天天和他相伴,给他的灵魂注入一股磅礴的奇气,深入骨髓,挥之不去,付诸笔端,就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禹门口和大禹庙
    西禹高速公路的终点禹门口位于黄河岸边,一座大桥将秦晋两省相连,在桥中央观看长河落日光芒万丈的壮阔景象,那感觉太棒了!当年大禹开凿龙门,使得黄河冲出陕晋峡谷,纵横奔腾,直入大海。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带领人民抗洪救灾,治理河流,其治水的核心工程就是这里开凿的龙门。从此,水患平息,人民安居乐业,中国步入文明发达的青铜时代。千百年来,中国人修建了许多庙宇纪念大禹,韩城就有好几座。
    一个山雨欲来的黄昏,我前往韩城郊区的周原大禹庙,此时,风雨已至,游客全无,这座七百年前的古庙愈发显得冷寂。大殿里光线昏暗,正中端坐着大禹的塑像,他头戴冠冕,身穿龙袍,仪态庄严,栩栩如生。左边是大唐中兴第一功臣汾阳王郭子仪和送子娘娘,右边是一个披头散发,面目狰狞,张牙舞爪的鬼神,他脚踩着龙,手抓着蛇。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入室,一尊尊塑像须发皆动,似乎拥有生命。电光照射下,斑驳的墙上隐约显现出描绘着山川、屋舍、人物的壁画。历史的瞬间仿佛重现眼前。四千年前,洪水冲破堤岸,大禹领导人民抗洪治水。一千年前,长安陷落,马嵬兵变,郭子仪率领唐军与安史叛军殊死决战,使大唐文明得以延续。
毓敏桥和老街
    我刚到韩城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坐了辆三轮蹦蹦冲进了古城老街,来到了城隍庙前。三轮师傅说,他小时候就在庙里上学,现在保护文物,学校从庙里迁了出去。
    日渐黄昏,街上行人稀少,这里似乎被时光遗忘,依然停留在几百年前。城隍庙、文庙、武庙,三庙相连,构成一组庞大的中世纪建筑群。石板路上步履清晰,古老的过街牌坊构件奇特,琉璃照壁雕刻繁复,有些部件已经被岁月腐蚀,在夕阳中显得华丽而颓败,透射出一种不可名状的神韵。
    我不停的拍照,每一幅画面都被定格在几百年前。几百年前,王杰从文庙走出,被乾隆皇帝钦点为状元,是清朝时陕西唯一的状元,他在朝四十年,官拜宰相,退休还乡时嘉庆皇帝赠言:直道一身立廊庙,两袖清风返韩城。从此,韩城文风更加昌盛,许多人读书做官,近现代又出了师哲、杜鹏程这样的文化精英。
    韩城的老街狭窄悠长,两边多是明清时代的二层临街店铺,生活在这样的老街,怡然自得,让人感觉时空错综而又格外亲切。街边的巷子里散落着许多高墙大院,幽深沧桑,不知藏着多少旧梦,似乎能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朗朗书声。一座深院中,我看到了元代的大木构北营庙,斗拱硕大,风格古朴,这样古老的木构即使在北京、西安这样的古都都难以找到,而在韩城却保存了几十座,韩城的元代建筑数量占全国现存总量八分之一,数量居全国之首,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老街当初的规划设计非常讲究,街北头是一座古塔,雄踞在半山腰,南头是一座石拱桥,宝塔是龙头,老街是龙身,石桥是龙尾,主题思想鲜明,符合传统风水学说。石桥名叫毓敏桥,建于康熙年间,是一座十孔拱桥,规模宏大,长达200米,很像北京的卢沟桥,桥两端各雕了两个石人,历经沧桑,依然注视往来过客。桥梁周边环境优美,建有木牌楼和亭台楼阁,河边杨柳依依,很有诗情画意。古人设计桥梁的时候,除了注重实用功能,更加看重建筑本身的美学价值和精神价值。建筑本身所具有的标志性作用非常突出,这对今天的交通环境设计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毓敏桥南边当年仅牌楼就有三座,挂满匾额和楹联,都是赞美家乡词句,比如“解状盛区”、“户尽可封”等等,就是说韩城是出产状元和解元的文化名城。春秋佳日,一曲骊歌,三杯薄酒,多少人带着无尽的乡愁与梦想,在“解状盛区”的激励下,踏上进京赶考的功名之路。回首乡关,今宵魂系何处,依然是毓敏桥边杨柳岸。
    不知怎么,从韩城回来,我满脑子依然还是芝川的风,黄河的浪,大禹的事,还有那条街、那座塔、那座桥,那桥边石人看我的眼睛……   (作者供职于省高速集团)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