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期 第158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7-06-02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第四版 < 上一版   
与党同心凌云志 与团同行井冈情
----------参加团中央网络新媒体培训班有感      
新闻作者:■ 宋鹏宇

在这个“满目青葱织绿锦”的美好时节里,我有幸代表陕西高速集团,参加了团中央在井冈山举办的2017年第2期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工作培训班。不论是初上井冈山时的激情澎湃,还是身着红军服时的意气风发,亦或是重走革命路时的感同身受,让我时刻充满着青春力量、饱含着青春热忱……
如果说延安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那么井冈山就是中国革命趋于成熟的奠基石。井冈山,孩提时便镌刻在了脑海,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从小学课本里朗朗上口的《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到中学历史书中耳熟能详的“井冈山会师”“三湾改编”,再到党的光辉思想中闻名于世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支部建在连上”,无不彰显着井冈山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回顾历时五天的培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实践教学“红军的一天”。清晨,我们踏着整齐轻快的步伐,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这里,我们要瞻仰曾经在井冈山斗争中壮烈牺牲的数万名革命烈士,聆听他们当年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历史。在吊唁大厅里,面对着黑色大理石上密密麻麻镌刻着的15744名英烈名字,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受到洗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和平,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词向长眠于此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接下来,我们驱车前往“茅坪村谢氏公祠”,去实地感受曾经八角楼上的微弱灯光是如何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当年大革命失败后,各路军阀混战,白色恐怖猖獗,虽然毛泽东率领部队在井冈山创建了革命根据地,但党内和红军内部悲观消极情绪非常严重,多数同志对革命前途或感到悲观或觉得渺茫。就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有力的回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质疑。中午我们又以班组为单位,来到了老区的农户家中,体验了一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红军餐”,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负责烧火的、洗菜的、做饭的、洗碗的,果然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多时一桌丰盛的农家饭就摆在了面前,我们与农家大姐围桌而坐,在共话美好生活的谈笑间享用着劳动带来的欢乐,让军民一家鱼水情的光荣传统植入心间、深入心底。下午是“重走红军挑梁小道”的体验课, 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位于井冈山西北面的黄洋界下,典型的羊肠小道,崎岖陡峭、坑洼不平,全长3.1公里,是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中的一小段。1928年底,面对敌人的全面封锁,在朱毛亲自带头下,红军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给养问题,其间还流传着《毛泽东挑梁上山》《朱德的扁担》的美谈。这段历史和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高风亮节,对新时期共青团干部“强三性”(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四化”(行政化、机关化、贵族化、娱乐化)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经过全体学员坚持不懈的攀爬,终于抵达了今天的最后一站――黄洋界。熟读近代历史及毛泽东诗词的朋友们应该对黄洋界并不陌生,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1928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了5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会剿”,并向黄洋界哨口发起了总攻,仅有2个连的红军凭险据守,以游击战术击溃敌军,粉碎了敌人妄图把革命队伍扼杀在摇篮里的阴谋,取得了“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毛泽东获悉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喜讯,诗兴骤起,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西江月・井冈山》,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再来诵读这部胜券在握、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这是伟人才有的革命胸怀,这是伟人才有的英雄气度,这是伟人才有的非凡魄力,这是伟人才有的大无畏精神。在后来筚路蓝缕的革命征途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主席的万丈光芒永远照亮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革命前方!
随着结业典礼的圆满落幕,为期五天的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培训班至此走到了终点。在五天的学习中,我开拓了视界、提高了觉悟、升华了思想;在五天的实践中,我震撼了内心、涤荡了灵魂、重树了信仰,与其说这是一次新媒体技术培训,不如说这是一次触摸历史的红色之旅,锤炼作风的革命之旅,净化心灵的信仰之旅。末了,再借用伟人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以诗明志、发愤图强: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作者系西耀分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