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期 第66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8-03-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第四版 < 上一版   
我爱圣地延安
新闻作者:文 / 李孝希
    黄土高原是大风唱着歌吹来的,好大的一床黄土被子哟,厚厚的、绵绵的,漫无边际地把偌大的川原山岭封盖了个严严实实。这就是黄土高坡。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苦难生涯,刺激了高吭激奋的陕北汉子和善于绣花的陕北婆姨的灵气。一孔孔窑洞如不尽烂漫的山丹丹花,红成一片片的,缀在大被的皱褶里。
    延安是滚滚一川九曲十八湾的延河水带来的。来了就依山靠崖,砍出道路,凿土挖洞,安营扎寨。窗户上的剪纸,娃娃头上落着鸟,骆驼背上驮莲花,老虎屁股绣着猴,公鸡身上舞小丫,浪漫从窗棂上逸出。唢呐唱出调门高亢的道情,大红腰带扭起节奏欢快的大秧歌,安塞腰鼓舞出了大野雄风的鼓文化。寒冬腊月,踏进暖窑,坐上热炕,木盘上早堆满了核桃、柿饼、大红枣,滚滚的米汤,热腾腾的馍。陕北人民那份特有的真挚与朴实,袒露无遗。
    豪情满怀的延安以“三黄一圣”而骄傲。三黄是:黄河壶口瀑布、黄帝陵、黄土风情;一圣当然是革命圣地了。“一道道地山来,一道道地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延安因此留下350余处革命旧址。走进杨家岭、王家坪、枣园的窑洞,先驱们用过的油灯、写过字的桌子、坐过的椅子、睡过的床铺,简朴极了,正是这里,铸就了共和国的脊梁。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那激情诗篇把我送上了宝塔山。宝塔山以唐代砖塔而得名,有长达260余米的摩崖石刻和碑林,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名胜。这是一个让人产生联想的地方,既是历史文物荟萃之地,又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宝塔山成为延安的标志,人们歌颂宝塔山,实际上是缅怀革命精神。
    凤凰山是延安群山之冠。沿山势而起的古城墙始建于秦代。沿山座落的镇西楼、凤凰阁、文昌阁、六郎寨、狄青寨……诉说着,秦蒙恬,唐尉迟恭,宋韩琦、范仲淹、沈括和杨家将边塞朔风戎装、铁马金戈的骁勇岁月。
    陕北自古以来就不缺生命的壮歌,登高怀古,那激情燃烧的年年岁岁,怎能不让人思绪万千。延安的历史遗址多达5808处,古遗址2956处。其中新石器及以前的遗址1259处。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站在南泥湾大片的稻田埂上,郭兰英的《南泥湾》歌声悠扬响起。毛泽东“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名言从南泥湾飞越千山万水。在被国民党重重封锁,边区被迫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创造了奇迹,使这里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纺线线的一双双握钢枪的手,巧缝出一件件土造的军装被褥。至今延安人民还记得朱德是种菜的高手,周恩来纺线又快又匀。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重回延安,看到扎着白羊肚手巾的老汉和后生,穿着大红大绿的女子和婆姨,听说仍在几近原始的梯田耕作,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他几回回流下热泪。北京有情啊,全国人民有意,一年年全国各地支援老区的运粮车队,车轮在黄土中飞转。
    毛泽东东渡黄河,从陕西走向全中国的时候,回望千山万壑的陕北高原,深情地高呼:陕北是个好地方!如今在石油、天然气、煤炭上睡觉的延安已经苏醒,运气、运煤、运油的车队又滚滚而出,昼夜不停地驶向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回报黄河上下、长江南北的父老乡亲。草木岂能无情无义?火辣辣的爱已经使绿色贪恋了黄土地。黄色的裙裾在褪去,生态在改变,老区人民在富裕大道上大踏步地前进。有着历史文明、革命传统的圣地延安,正在打造山川秀美工程,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作者供职于厅运管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