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早春时节,从西安出发,随着汹涌的人流,抱着对秦岭的敬畏,我以一个游人的身份小心翼翼地穿过这道紧闭了千年的重障,来到秦岭的另一面,感受着岭南阳光和煦的别样冬日。站在熙熙攘攘赶来参观隧道的人群里,有一种感觉,秦岭真大,隧道真大。 在秦岭中以这样的方式穿越,不免有些激动。当然,并不是说除了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翻越秦岭便别无他途。有的,210国道过牛背梁,将盘山路修到了极致。但那是怎么样的一种翻越呀!海拔2000多米,夏通冬阻,晴通雨阻,如果说这样也翻越还有什么惬意可言的话,那就是沿途美丽的风景或许还能带给我我们一些安慰,不过谁又会坦然地倚万丈绝壁欣赏这画般山水。穿越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穿越秦岭,我们便有了这样的享受。听着音乐,驾车不过十几分钟,一幕幕历史沧桑的镜头随着绿水青山飞速闪过脑后,挽天扼地不可一世的秦岭已在身后,没有提心吊胆,那才是一种酣畅淋漓、愉快的穿越。 最近,看过《秦岭大穿越》这部大型交通电视专题片,不仅重又体味了那种从未有过的穿越大地的感觉,同时也从各个侧面了解了这座世界级工程的诸多细节,洞穿秦岭,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此片不仅真实记录了大隧道建设的决策过程和宏大场面,而且还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作为一件广受世人瞩目的钢筋水泥造就的艺术品,一些深埋地下的构造我们根本无从了解,专题片以动画及突破视觉限制的拍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景式的现代化构造物,而对于工程的设计、管理和环保理念等内容的介绍,也使我们打消了对这个巨大工程的担心。 中国人对于秦岭的感情是复杂的,长久以来,盘踞大地中央,不可逾越,成就了秦岭的威严,大秦岭就是华夏儿女心目中的圣山。秦岭之大,它直接决定了中国南北的气候界线;秦岭之大,它默默守护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延续;秦岭之大,它蕴含的不尽物产滋养着大地和生灵。打通秦岭在古人来说可能更多的是幻想,而穿越从来都是人们未曾熄灭过的希望。然而在这块被称为中国中央森林公园的圣地上建这样大的工程,建设者诚惶诚恐,因为环保是工程无论如何也回避不开的一个要求。2000年,工程建设前的争论是激烈的,是打短隧道降低施工难度,还是一步到位洞贯南北,专家和决策者们在犹豫,谁也不能说服谁。或许,大家担心的更多的是施工和运营管理的能力和安全问题。很多人以为,修长隧也许又是秦人尚大的思想在作祟,一定又是一个形象工程,但如果从环保角度来讲,把隧道建在海拔400米雪线以下,不仅减少了对秦岭自然植被的破坏,同时也提高了道路的全天候通行能力,这样打一条长隧道将是不二选项。当时,需要的仅仅是魄力,一种知难而进勇于开拓的魄力。这是一个挑战,陕西省委、省政府和省交通厅领导没有犹豫,果断决策,代表陕西他们接下了这个挑战。历时近5年的工程是艰辛的,不仅是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过的对秦岭的勇敢穿越,也是世界隧道建设领域的大胆尝试。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里,横亘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的秦岭,遏阻中国南北方交流,成了经济发展的屏障,和整个社会显得是那样的不和谐。如今,禁守包茂高速咽喉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一经贯通,串联起了黄河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圈,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由于隧道建设的高起点,在这座隧道上也树立起了中国信息时代公路管理的新气象,18.02公里,它不仅创造了中国公路隧道的全新纪录,在全世界其建设规模也未有比肩者。它彰显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和经济基础的巨大提升,是陕西交通人奉献给社会的又一巨大成果。一时间,各国同行相继漂洋过海来到秦岭,细细品鉴这座现代化的隧道工程。 今天,当我们站在秦岭山前,透过18公里的隧道,窥见秦岭深处那1700个如火如荼的日日夜夜,洞穿秦岭,不仅仅是一条通道的贯通,而是凝聚了陕西交通建设者大智慧、大魄力、大手笔的丰碑,更连通了华夏千百年的期盼,让秦岭冷峻的面容更增添了温柔和婉约。秦岭深处的石门隧道也许就是古人对穿越秦岭的最早实践,当我们穿过这“天下第一隧”时,我想,我们应该记住为工程付出辛劳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同时也应该向古人悲壮的探索致敬。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