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栎阳桥位于西安市阎良区北屯街道办事处桥东村,西距临阎公路约20米,南距临潼区栎阳镇约50米。原属临潼管辖,清乾隆《临潼县志》载:“县北五十里清河上栎阳桥,明总督武志望倡建”。1991年版《临潼县志》记述:“栎阳桥位于栎阳镇东1公里的清河上,是新阎公路上的重要桥梁”。2002年版《阎良区志》载:“栎阳古桥又名东阳桥”。栎阳桥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7),清乾隆年间(1756)、民国二十二年(1933)先后进行了两次重修,两次重修的原因都是因为河水暴涨冲毁桥梁局部。2005年阎良区政府按照原样对古桥护栏进行了整修,2012年对桥面进行了修整。
栎阳桥横跨清河之上,东西走向。为半圆拱厚墩双拱石桥,青石条砌桥体,青石板铺桥面。桥长51米,高8米,宽10.5米,桥体正中南北两边各嵌一石雕龙头,现已残损。桥面两侧有石质栏杆,北侧西端四个为民国时期的栏杆,南侧现存三个民国时期的栏杆,其余为新制。栏杆间距1.25米,高1.3米。护栏石板内外皆刻有画框,内侧中部画框内有题刻,为修桥人的姓名。桥西北约5米处立有文物保护碑两通,东侧碑1963年临潼县人民政府立,为“栎阳桥”县级文物保护碑,水泥质;西侧碑原为200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所立的“栎阳桥”市级文物保护碑,现为2012年立的“栎阳古桥”文物保护碑,青石质。
栎阳桥坚固耐用,经四百年仍基本完好。1994年,为方便阎良区南北交通,在古栎阳桥西北侧新建栎阳清河大桥,栎阳古桥被弃用。目前,栎阳桥虽仍能载重汽车通行,但为保护文物,桥东头用水泥墩隔挡,只为民众骑车、步行所用。由于河道淤塞,杂草丛生,桥拱孔洞现已不见,河水通过桥洞,上漩下涌,犹如暗涵,并时常因为堵塞不畅,河水从桥面上漫过。栎阳桥是阎良地区已发现的重要的明代拱形石桥,对于研究关中地区古代交通状况和石桥建筑的风格特点提供了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