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3期 第163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7-12-0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不待扬鞭自奋蹄
----------记渭南公路工程中心总监工程师孟治军      
新闻作者:记 者 杜妮娜 通讯员 赵渭红
今年七月最热的那几天,我跟随渭南公路局的人去澄城县韦庄镇108国道改建项目工地采访酷暑下的一线员工时,认识了孟治军,他是当时项目监理的总监代表, 40多摄氏度高温炙烤下,他并不与想我想象的总监一样,只需隔三差五去现场巡视下,而是忙着跟现场的监理员一起做实验,记录数据,跑前跑后跟施工方沟通各种事项, 亲切和善、面带微笑,不慌不忙。这是孟治军给我的第一印象。然而,在施工现场,这位看似“好说话”的总监工程师却以“铁面无私”闻名。在现场施工监理中,孟治军管理严格,视各种安全质量隐患为“眼中钉”,提前控制、巡视检查、下令整改、情况反馈……他每天忙碌在工地现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监理工程师这一“安全卫士”“质量卫士”的责任与担当。
角色的转变
2002年,孟治军从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进入渭南公路管理局公路工程中心监理部工作。当时,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做什么规划,父母亲都是尽职尽责的公路人,受他们的耳濡目染,孟治军的人生坐标一次定位。
当年轻的他怀揣着梦想,投身于富觅三级公路改建项目,面对着毫无生机的水泥、钢筋、砂石,年少的心如同被浇了冰水。专业的不对口,角色的转变一点一点逼着他转变自己。刚开始,在施工现场,孟治军因为专业知识的欠缺和零经验的原因,很多程序、专业技术都不懂,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而且现场工作强度很大,压力也随之而来,他感到彷徨,也想到退缩,生怕出点什么差错而酿成大错,把不合格的工序验收合格。
但幸运的是对于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项目部同事都给予了关心和照顾,同时也在工作中不断地教导他,那时的他经常每天早晨拿一个馒头就去蹲现场,一蹲就是一天,吃不好睡不好,这些都没让他感到辛苦。“我只想熟悉现场,拼命地学习,压力大,成长却很快。”不到两年,这个刚毕业的青涩小伙就从试验员成长为驻地监理, 仅6年时间就被任命为渭南公路局大中修工程总监代表。
孟治军说当时带他的师傅告诫他做一名好监理,“一要静心不浮躁。学好业务、练好内功,是改善生活、掌握命运的前提;二要具备勤奋实干、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要有综合能力,做复合型人才,向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方向努力;四要磨练性情,提高人生修养。”十几年过去了,这几句话他仍记忆犹新,在工作中牢记师傅教诲。
即使现在当了总监,无论平常工作多忙,孟治军都有计划地给自己充电。有一次,看到近40岁的孟治军还在像小学生一样努力学习,母亲打趣地说:“你都要学到老了”。即便如此,说起自己的技术水平,孟治军仍然觉得有欠缺,“比如在隧道、机电工程等方面,还有管理经验,我还需要向其他同事学习。”
“把工作做在前面”
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现场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如何跟施工方有效地沟通,从而给业主一个满意的交代就成了每名监理必须掌握的技能。“你们觉得监理挺光鲜,其实我们才是弱势群体,在工地最不受待见,总被指吹毛求疵。”孟治军摊了摊手无奈地说。
2008 年一天, 孟治军在渭南大中修工程国道310改建施工现场检查时,发现完工的半边路边部碾压松散,按照规定应该要用机械把松散部分清理掉,而施工单位依然在继续摊铺,并没有清理。他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解决,后期必然出现坑槽、大面积离散等隐患。于是,他立即把施工队长找来,要求返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对方看他是一个毛头小伙,对他提出的整改要求根本不理,打算继续施工。
他再次交涉,自认为资历老,经验丰富的队长火了,“咋不合规定啊?你是故意找茬吧?”情急之下,孟治军直接站到了摊铺机前:“今天这个问题不解决,你就从我身上碾过去!”见他态度如此强硬,自知理亏的施工方最后不得不按要求将不合格的路面全部返工。虽然这场“斗争”因孟治军的坚持与强硬最终取得胜利,消除了隐患,保证了质量,但他说“事后想起来,我觉得我处理问题的方式还是显得粗暴了。”
自此后,每当项目一开工,孟治军就一头扎进工地现场,白天在施工现场进行巡视检查,发现并及时处理各类问题,晚上回到驻地学习、总结,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他很快就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了然于胸,也对监理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监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安全、质量提前预控,把工作做在前面,找准施工全过程的每一个控制点,防患于未然。”孟治军坚定地说。
再遇到问题,孟治与人的沟通就顺利多了,总是透彻地分析。举个例子,他常与施工方“算账”。“比如照此做法,通车后一年维修期你要花费5万元,现在推倒重来只需1万元。施工方一算,是这么回事,知道了利害,也就配合了。”
破则立 不破则废
2014年孟治军正式担任渭南公路局大中修工程总监理工程师。一上任,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这一年他负责的大中修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后,由于天气影响,附属工程进度严重滞后,为了确保工程如期完工,施工单位增加了劳务队伍多点施工,这样就出现了部分劳务队伍在赶进度的情况下,忽视了内在质量及外观形象。在几次指令停工整改后仍无较大改善的情况下,孟治军认为只是单纯的停工并不能解决问题。苦思冥想之后,他有了主意。组织施工单位开展了一轮劳动竞赛活动,即挑选出一家示范队伍,组织其他劳务队伍主要人员前往施工现场进行学习、观摩,让大家明白活应该怎么干,线应该怎么挂,模板应该怎么支,混合料应该怎么拌,外面、顶面应该怎么收。通过这次活动,各家劳务队伍的施工质量及外观有了很大改善,既确保了质量和外观,又加快了进度,最终圆满交工。
从这件事孟治军悟出走社会化监理之路,必须转型。这一年开始,他按照局精细化管理要求,全面策划工程监理工作,提出以严谨公正态度、规范效能方法管控施工现场的理念。总结了以前工程监理项目的经验和教训,打破一人监理数公里、数人同在一个项目无分工的现状,将现场人员专业分工,对施工目标、工艺和流程等做成指导书,全线推广。积极主动协助业主制定工程安全、质量及工期总体目标,编制工程管理制度,组织成立工程安全委员会。
“凡事破则立,不破则废。我们应该总结应用以往监理工作中好的做法,固化下来,形成制度,方便管理。”孟治军说。
“自我超越”
2016至2017年,孟治军同时担任6个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经常奔波在各个工地现场,一天往返450公里。两年的时间,除了春节假期,600多个日夜,他都与工地为伴。“我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工地就是我的家。”孟治军打趣道。
有句话说,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过的人。回顾十五年的来监理工作,孟治军深感责任与艰辛,领悟到工程监理需要认真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奉献和创新精神。“监理工作是辛苦的,但是每当看到一条条路顺利通车,每当看到业主脸上满意的笑容,我就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那种成就感,可以将之前所有的辛苦抵消。
除了专业能力让人佩服,在孟治军的团队,同事们还送了他一个亲切的称呼:“孟暖男”。这是因为他平时工作中考虑事情全面、细致,不急不躁,脾气好,待人又亲切,谁有难事烦心事都愿意跟他倾诉,听听他的意见,他也很会开导人。生活中的他,爱家人,结婚纪念日,父母的生日他从未忘记送礼物,尽可能地挤出时间陪伴孩子,他说家是一个人最温暖的归宿。
采访结束,我暗自揣摩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本意,有很多版本。但是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的“孺子牛精神”在新时代依然放射出美丽的光环。孟治军正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