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就是她用双脚一次次丈量世界上最大的大遗址秦直道20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奉献着激情,奉献着爱心。她是时代的骄子,是值得我们敬仰的英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
记者:徐老师,您一个民间人士做了政府该做的事情,听说您还不是陕西人,是一个南方人,是什么驱使您对秦直道如此痴迷?徐伊丽:是大秦直道精神,他诠释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2229年前,秦人倾举国之力,修筑了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秦直道是中国人的一大创举,它为国家的安全、国土的完整、政治的稳定、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秦直道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果说长城是防守的盾,秦直道就是攻击的长矛,它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象征。热爱秦直道就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脉,保护秦直道就是保护我们的大国精神。文化不分南北东西,是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去热爱他。
记者:听说您这一路走来困难重重,您有没有过想放弃?
徐伊丽:是的,我在考察途中遇到的困难很多。比如掉入沼泽,遇到大雪封山,掉入沟谷,有一次半夜连人带车差点坠入山崖,队友之间相互走散,40度的高温晕倒在古道上,极度低温的天气在秦直道上失温,被人当成鬼女,遇到人头蜂的袭击,被不良媒体讹诈,遭到盗墓贼的威胁、遇到野兽等等,遇到的困难无数,但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因为我愚钝吧,别人能做很多事,我就这一件事情也没做好,怎么能放弃呢?
记者:您都为秦直道做了些什么?
徐伊丽:说来惭愧,二十年了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宣传秦直道,尽我最大的可能去保护秦直道。比如,我们组织秦直道自驾游、秦直道徒步活动、秦直道自行车赛、秦直道摄影大赛,秦直道书法展,秦直道保护与利用研讨会等等。2016年,我还联合13个人全国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秦直道保护和利用,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两会议案提交给全国两会。2016年我又倾尽我的财力将我多年来在秦直道上考察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的事情拍成电影《大秦直道》,今年将会和观众见面。
记者:您做了这些,经费从何而来?
徐伊丽:二十年来,我为秦直道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我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所有的经费都是我自己出的。只有去年我拍摄《大秦直道》电影得到了黄陵县政府和咸阳市政府的资助。在此我非常感谢黄陵县和咸阳市的有关领导。
记者:您这样付出有回报吗?
徐伊丽:做这个事情的那一天起就没考虑过回报的问题。在秦直道上投入再多的人力财力都不可能有回报的,因为秦直道不是徐伊丽的秦直道,他是国家的,是世界的。我是一个外乡人,在此孤苦无依,要想别人接纳我,只有我自己先无偿的付出。前段时间陕西妇联评选“优秀三秦女性”我认为我荣获这个殊荣是当之无愧的,因为我不光只是为秦直道投入大量的资金,2000年,我参与了《当代女报》的创刊,在此期间我自带干粮和路费盘缠半年之久,创刊后我将我应得的工资、奖金、提成数万元留给了女报。2008年,我出资创办了陕西湖北商会。2009年,我出资创办了陕西作家网。这些全部是公益事业,不求回报,也从不指望回报。经常资助贫困的人,帮助秦直道上蜂农卖蜂蜜,给秦直道上的人送药品、衣物等等,爱屋及乌吧!爱秦直道也就爱三秦大地上的人。我没有欠过任何人一分钱,没有做过半点对不起人的事,应该算是个优秀的人吧!
记者:听说您为了考察秦直道,您走遍了全国各地跟秦文化有关的地方。这跟秦直道研究有什么关系呢?
徐伊丽:你的消息真灵通啊!是的,秦直道只是秦文化里的极小的一部分,我去过跟秦有关的所有的地方,考察过各地的古城、古墓、古长城,以及秦人在全国各地修筑的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秦皇岛等等,只有全面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情况,才知道秦之所以能统一的原因;只有考察完秦留在全国各地的工程,才知道秦直道诞生意义。这些都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记者:可是您是一个民间人士,听说您的考察和付出官方根本就不认可。
徐伊丽:一说这个事情我就很不爽,2016年,我联系了许多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将秦直道作为议案提交全国两会,当时议案让陕西省文物局起草的,陕西省文物局的文案说“他们于2015年绘制出首张秦直道路线图”。当时我一看就生气了,说我早在2002年就绘制出首张秦直道的路线图,而且我出版了几部专著,发表了无数关于秦直道考察的文章都配有路线图,这些事情哪一件都在2015年之前啊!文物局的领导很无奈地告诉我“你们民间研究也是有成果的,但是毕竟是民间研究,官方是不会认的。”
官方错误的都是正确的,民间研究的付出都是徒劳的。比如秦直道的起点,最早官方认为就在甘泉宫遗址的西北方向,而且还是在甘泉宫内,这明显是错误的,一条军事道路的起点怎么可能在宫殿内呢?还有在甘泉县境内洛河上的所谓的交通环岛也是错误的,分明是两座千年古桥遗址等等。但官方和民间的身份差距迫使我们的研究再正确也得不到官方的认可,这是不争的事实。
记者:徐老师,您感觉您这一路走来很苦吗?最难的是哪一件事?
徐伊丽:一个南方的、民间的、没有后台、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人脉、也没有资金、甚至也没有灵气的小女人独自在人才济济的异地他乡求生存,您说难不难?最难的有两件事,一件是2014年9月,父亲病重,而我答应北京的一帮徒友带队全程徒步秦直道。9月16日我们在大雨中出发,结果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意外,队友失踪,车坐到水坑里,保障车抛锚,全体队友感冒等等,就在这时,父亲病危,武汉家里的电话雨点似的打来催我回家。等我千里迢迢赶回武汉时,父亲已经去世,我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可队友们不理解我,大声的谩骂我,家里人也不理解我,骂声一片。这是我人生中最困难的一件事。
另一件事是我倾其所有拍了首部秦直道电影,这是一部主旋律的电影,意在宣传秦直道的历史文化,弘扬大国精神,加强对秦直道的保护。就这么一部电影,却遭遇到陕西个别外行专家的刁难和抨击,将好好一部电影毁掉了。最后,专家实在挑不出毛病,就开始胡说八道指鹿为马了,说电影里的李斯碑是楷书,这是不对的,应该用小篆。不只是我们的制作团队喷饭,所有的人都喷饭了,这个李斯碑明明就是小篆,怎么专家非得说是楷书呢?为了做这个碑,我自己多次去泰山寻找真正的李斯手书碑,还请了陕西各方面的专家来会诊,有专门研究碑文的专家,有文学家,书法家,考古学家等等,这个所谓的专家处心积虑不想让这部电影通过,就不惜一切手段毁了陕西的电影和文化圈啊!这是让我非常心痛的一件事情。
采访到最后徐伊丽流泪了,一个坚强的女人面对生死都不曾流泪,却被这些啼笑皆非的无奈给逼得哭了。突然我有些不忍心鼓励她加油了,这样的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原本是应该过着悠闲、小资,且被男人捧在手心里优越的生活,她却自觉自愿地扛起了男人都没有勇气扛起的担子,承担着政府都无法去完成的任务,面对这样一个女人,怎是一个敬佩了得?
看着徐伊丽那瘦弱的身体,听着她心酸的故事,我为文化人感到骄傲,为徐伊丽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