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6期 第163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7-12-1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记忆与呼唤
新闻作者:■ 董邦耀


近期,通过战地纪实文学《热血》,让我对作者王伟功有了更多的认识,对《突击大队长狄国平》等一大批对越反击战的英雄,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王伟功,山东青岛人氏,黑脸热心,豪爽仗义,好结交,善助人,幽默风趣,心胸宽广,经历丰富,多才多艺,是个有故事的人。他1956年出生于京剧世家,从小就学会了打板鼓,1970年小小年纪就入伍当了文艺兵,成了一名京剧乐班的总指挥――司鼓。
王伟功与我相识于陕西省交通厅1991年的办公室系统工作会上,那时,他已以中校军衔转业陕西省高管局2年多了。后来,知道他为首长当过警卫员,在连队当过炊事班长,又上过军校,1985年参加了对老山轮战,曾在前线任过61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与61师政治部秘书科科长。因在对越作战中有功,荣立三等功,被兰州军区和甘肃团省委评为“双立功”先进个人,当时,“双立功,双立功,前线有个王伟功”,曾被传为佳话。这是前些年上级要求推荐“优秀军转干部”,我在为他准备《心中永远是前线》先进事迹材料时,才知道的。
承蒙伟功的信任,我有幸成为他的第一读者,觉得伟功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建议他像鲁迅说的:“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坚持对口写作,铢积寸累,力争汇编成册,战友们、读者们是会青睐他的。
于是,在战友们的倾力支持下,伟功不遗余力,倾心而为,几年后,终于不负众望,一部反映对越作战的纪实文学,一部倾注着满腔《热血》的佳作,华丽登场,在21军,在61师,在广大读者群中引起了热议。而细心的读者却发现,读完所有作品,在文字里,却难见作者的身影。这就是伟功“为大家舍自家”的风格。因而,我不得不在此多说几句伟功,以满足读者的心理要求。
作为战地纪实文学《突击大队长狄国平》,伟功在《热血》里分别写到过,但由于篇幅所限,没能用专题展开叙述,为了弥补缺憾,详尽地将战地英雄狄国平推介给广大读者。伟功在胸中几经酝酿,在三次住院中,在带孙子的忙碌中,抽空一段段,一句句,一丝不苟地写就了当时毁誉参半、智勇双全的“战神”――突击大队长狄国平!战友们读后,一致认为,如若没有对战友的深厚情感,没有亲历战场的体验,没有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就不会有这些承载历史重任、神采飞扬的文字。
是的,王伟功传神的文字,来自于――
生命的体验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王伟功当初没有作家梦,却经历了作家们难得的生命体验。
王伟功从1985年秋到1987年春,随解放军陆军第61师参加了老山轮战。他随战士们在一线蹲点、送信、鼓动宣传,与战士们一起蹲猫耳洞,一起战地吃饭,同生死共患难,曾两次脑震荡,一段时期失去部分记忆,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与战友们结下了铁血情谊。以至于战后30余年,他对舍生忘死的战友们永志不忘,对参加的每次战斗牢记于心。这些生命体验,成就了他后来书写战地纪实文学的宿愿。
王伟功为了纪念牺牲的战友,怀念轮战的英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对那场战争,那些英雄群体,用真情予以――
忠实的记录
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亦称“报告小说”,也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
王伟功的战地纪实文学作品,恰巧符合“纪实文学”借助个人体验方式(亲历、采访等)或使用历史文献(日记、书信、档案、新闻报道等),以非虚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报告文学、历史纪实、回忆录、传记等多种文体的定义, 篇篇都是真人真事,不用虚构都很精彩。以他在部队干文秘、宣传练就的遣文造句的文字功底,稍加对战地纪实文学作品的谋篇布局,就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让读者爱不释手、对主人公生死度外的大无畏精神肃然起敬而感动不已。61师战友胡维斌, 用诗句肯定了伟功战地纪实文学创作:一个人忆了好多人/一腔热血扑上了一座老山/一本书写了好多事/一个伟功颂了无数伟功。
伟功的战地纪实文学作品, 除去文本自身的信史意义之外,还具有――
富国强军的呐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必须坚持一切建设和工作向能打胜仗聚焦。
富国和强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大基石。中国梦包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这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战略定位。
伟功的战地纪实文学,真实地记录历史原貌,让未经历过战场硝烟的人们与和平时期的后人们,更多地了解参战老兵,理解老兵,真真切切地继承老兵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让他们受伤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 让全社会风清气正!
伟功的战地纪实文学,其主旨是尚武、爱国,强调“血性”,在祖国受辱时,敢于迎战,敢于牺牲,敢于打胜仗。这正迎合了我们中国人的“富国强军”之梦。
所以,王伟功的战地纪实文学引起了读者――
强烈的反响
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
文学的思想性不同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的思想性。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化为一体的。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愈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愈高,而且,在这种融合中,其思想性的生命力往往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王伟功是一个有思想的、搜集保存战时照片资料的有心人;叙述老山战场血与火、战友情的忠实记录者。他的作品起到了用高尚品德教育人,用正确思想武装人,用英雄事迹鼓舞人,用优秀作品感染人的效果!它的信史意义,更大于文学意义,具有保存史实的作用。
伟功的战地纪实文学《突击大队长狄国平》等等作品,不用刻意去塑造,而是真实地表现了赵文泷、赵怡忠、杨代宽、陶克叶、栾智平、王常兴、周旭阳等,一群战地英雄,狄国平是其中一名个性超强的军人,王伟功以“擅离职守” ,映衬“身先士卒”;以“不顾大局”,回应“特立独行”;以“个人英雄主义”,暗喻“英雄虎胆”,一个现代战争急需的,智勇双全,独立应战的综合性基层指挥官形象跃然纸上。
难怪乎读者们都说伟功的作品,不仅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大场面,都是含泪读完,军事思想认识深刻,更有前瞻性,读来荡气回肠,也使现代战争亟需现代军事人才的思想潜入人心。
纸短话长,余言再叙。
祝愿伟功厚积薄发,再创佳作!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