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0期 第163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01-02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送娃西安上学去
新闻作者:■ 王国忠


儿子去年高考,成绩超出“三本”线五十多分,而碍于家庭未来的经济压力,便选填了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志愿,且有幸被该院校录取了。欣喜之余,我先是上网查找,收到“通知书”后,又详细阅读了有关“院校简介”的文字。为陕西省政府于1952年设立的这所学校,位于西安北郊凤城四路附近,从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以及毕业生就业率等情况综合来看,感觉还比较满意。至此,我为儿子高考前后纠结了许久的心,才算稍微平静下来。
我家在秦岭南坡的丹凤县,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因高考落榜,我也没有上过真正意义的大学。儿子上的虽不是“本科”名校,却无疑是替我圆了大学梦。
九月上旬,我陪儿子拖着行李箱乘坐汽车前往学校报名。车上了高速,刚眯了会儿眼就到西安了。一看时间,才跑了两小时多点儿。若在我上学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从丹凤去趟省城,没有五个多小时恐怕是到不了的。
那时,对于整个商洛来说,铁路和高速路都还是个梦。老312国道,是去西安的必经之路。经秦岭时,山下也没有隧道,汽车要在岭头的山道上蚂蚁一样吃力地攀爬。车上的乘客,也没有几个不晕头转向的,不少人把半夜里装在胃里的汤汤水水,不得不全吐在了路上。有人憋不住,接连喊着要大小便,遇到路边有住户司机刚把车停稳,大家就急不可耐一窝蜂地涌出车外,或张大嘴巴透气,或蹲下就吐,或伺机解决内急。大便尽量去找路边的茅厕,或是树丛里、人看不明显的沟渠边;小便则不论男女,趁车背后没人,麻利地就地方便了事。如此迨轮种郑虽恍然一梦,却仍历历在目。也便因此,使我愈加叹古惜今了。
因事先没细问车在西安的停靠站点,我们被拉到了纺织城汽车站。而这地方,一打听离北郊还着实不近呢,若乘公交,似乎还没有直达的;而坐地铁,该怎么买票?怎么换乘?我和儿子都不熟悉。之前虽坐过几次,都是跟西安的朋友一起的,这些我都没有太多的留意。当然,不是说我们有多么笨拙,而是怕弄出岔子,在地铁站内或车上来回转圈儿,耽误太多时间。
纺织城地铁口,其实下了汽车就是。也许,是见站在地铁口的我们一脸的犹豫,一位地铁站的工作人员就主动上前询问我们。得知情况后,他热情地引导我们办好了乘车卡,并耐心告知换乘和下车站点。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很快上了地铁。车里虽然人多,而相对于外面,自然凉爽舒坦了许多。坐在我身旁的一位二十上下的姑娘,还主动起身让座给我。还不上五十呀……我心里掠过一丝凄然,有些受宠若惊。而再一想,大概是见在她身旁站着的我,头上已有些秃顶,而且沧桑满面吧……于是,就不客气地坐在了她让出的座位上。
这时,我禁不住又想起上世纪年代初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时,刚中学毕业青春年少还四门没出过的我,拎着一大包行李,第一次离家独自远行――去千里之外的昆明,自费求学。那天下着小雨,从西安解放门汽车站下车后,眼前被茫茫雨雾笼罩着,几十米以外,除了那些闪烁的霓虹灯和发光的广告牌而外,几乎一片模糊,什么也看不清。
站在雨雾里,我简直完全发懵了,东南西北根本分不清。火车站又在哪儿?更是一无所知。身旁,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南腔北调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茶叶蛋,香烟,瓜子……还有蹬人力三轮车、骑拐的的车夫,不断上前打招呼,有的还不问三七二十一,上来拿着你的行李就要往他车上装,一副强盗之势,弄得人格外烦躁,甚至于惊慌失措。为了不延误几小时后的火车班次,情急之下,我还是在说明去向后,搭上了一辆马达三轮车。
三轮车轰轰隆隆地启动了,坐在帆布棚子里,感觉摇摇晃晃拐了好几个弯儿,大约七八分钟吧,车停了下来。到了,车夫说。我疑虑重重地付了几块钱费用后,定神仔细一瞅,发觉对面不就是刚才的汽车站吗?啊,火车站其实就在汽车站斜对面!两者相隔,最多也不过二百多米吧。而那个车夫,为了多赚钱,竟故意拉着我绕了那一大段路程……当恍然大悟的我再回过头时,他早已消失在阴冷的雨雾中……
如今,古城西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人文环境优越舒适,交通秩序井然;火车、高铁、飞机不说,就连长途汽车站,也由那时唯一的解放门车站,发展到了现在的好几个,四通八达。市民的生活水平、综合素质,也随之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作为三秦大地上的一兵一卒,每当融入西安这座古老、历史文化厚重,而又处处洋溢着现代文明与时代气息的繁华都市,这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不能不使我深感喟叹,由衷地欣慰!
 (作者系丹凤公路段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