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1期 第164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01-0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你可听过那曲东归的壮歌
新闻作者:文 / 王丽红


1770年秋天的伏尔加河畔,年轻的汗王渥巴锡拖着疲惫的身躯驾马缓慢前行。身后,马背上的土尔扈特将士默默跟随着他。14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为躲避内乱从故乡伊犁游牧到这里,那时这片草原人烟稀少,邻近的沙俄还不够强大,先辈们开拓家园,建立汗国,期望子孙长久地获福于这片土地。
远处,一座座蒙古包隐约可见,渥巴锡心里一阵绞痛。此次因沙俄对土耳其开战,土尔扈特人被强征从军,数以万计的战士长眠在异乡冰冷的土地上,他该如何去面对蒙古包里那些亲人们悲怆的哭泣?想到这里,他长叹一声,日渐强大的沙皇早已视他们为眼中钉,自曾祖父阿玉奇汗过世后更是步步紧逼。汗权更迭要征得沙皇同意,可汗之子要充当人质,税赋越来越重,牧场越来越小,战士成了白骨,他到底应该带着他的部族去向何方?
上 路
其实,在所有土尔扈特人的心里,有着一个共同的梦,那就是东归故乡伊犁。在离开故土的近一个半世纪里,他们始终没有忘记祖国,也和朝庭不绝联系。然而,万里归途长路漫漫,在沙俄的监视下,如何能平安归去……
而这一年的秋天注定是个多事之秋。俄国人派使者强行改组汗国王公会议,让它和汗王的权力分庭抗礼;要求信奉藏传佛教的土尔扈特人全部改信“东正教”;要求选派500名贵族子弟去圣彼得堡接受教育,也就是沦为人质;尤其是要再征5万士兵去土耳其战场,这就意味着15岁到55岁的男子会被征光,汗国即将面临亡族灭种的危险。
浓重的危机感笼罩着汗国,渥巴锡明白:东归已刻不容缓!他悄悄派出一队精锐士兵查探东归之路,同时立即召集部族的另外4位首脑召开秘密会议。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东归的设想尘埃落定。
1月5日凌晨,渥巴锡的宫殿前,一个声音响彻天际:土尔扈特的子孙绝不做奴隶!让我们回到祖先长眠的那片土地!回到太阳升起的那个国度!渥巴锡的这场激昂演讲,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举国迁徙。这支近17万部众、600多万头牲畜的浩荡大军踏上了东归之路。
终于可以摆脱沙俄的压迫,终于可以开启新的生活,所有人都满怀憧憬,仿佛伸手就能掬一捧甜美的伊犁河水润到心里……
牺 牲
消息传至圣彼得堡,女皇叶卡特琳娜大发雷霆,下令尽最大可能迫使土尔扈特人重返伏尔加草原。面对俄军的追击,渥巴锡沉着应战,全速行军。1月底,先头部队首战告捷,顺利拿下约5000人驻守的乌拉尔河要塞,并护送大部队全部安全渡河。
然而,刚刚进入哈萨克大草原,北翼外侧的部队就遭到受俄指使的哈萨克骑兵的突袭,此时部队正以分散的队形保护中间的妇孺和牲畜前进,来不及集中力量就被迫进入白刃战斗,场面十分惨烈,一战下来900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在必经之路奥琴峡谷,长达十几里地群峰壁立,只有中间一条窄道,先头部队面对数千精锐守兵,浴血奋战却久攻不下。而此时,几万饿狼一样的追兵正在赶来。渥巴锡心急如焚,他亲率一支短小精悍的骆驼分队从正面发起猛攻,再派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从山涧峡谷迂回到守军后方前后夹击,终于出奇制胜夺取关隘。在莫塔湖,他们又陷入了哈萨克小帐汗国的5万人重围中,渥巴锡被迫派出使臣谈判,并答应送回千名俘虏,才赢得了三天休整时间,他抢抓时机调整兵力,深夜奇袭哈萨克军,成功突围。
每一次胜利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而老天爷仿佛也要考验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决心。在哈萨克大草原上,他们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雪,狂风肆虐,气温达到零下三四十度。往往一夜醒来,几百个围在火堆旁的男人、女人和儿童已经全部冻僵死去。而在炎热的夏季,他们横跨120英里泥泞难行的黄泥草滩,很多人因缺水喝下草滩里的黄水或牛马的生血得痢疾而死。
出发时的600万牲畜,一路上连抢带丢,加上自己宰杀充饥,所剩无几,粮食肉干也严重不足;长时间行军疲惫不堪,受伤的战士得不到治疗,火药用尽,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减弱;掉队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走着走着向路边一歪,就再也醒不来了。整支队伍缺粮少衣,疾病流行。悲观绝望的情绪一度蔓延,有人对东归的决定产生怀疑,甚至有几个部族的首领有了返回伏尔加河的念头。
渥巴锡的心情无比沉重,他悲痛地召开会议鼓舞士气:我们已经没有退路!若回去,每一步都会s到亲人和同伴的尸骨;若回去,我们将永世沦为俄罗斯人的奴隶。会议最终达成共识:一直向东,决不回头!
之后,为避免再受袭击,渥巴锡放弃了原来的路线,率大部向南进入没有河流、没有牧草的“死亡地带”――巴尔喀什湖西南戈壁沙漠,终于摆脱了哈萨克人的拦截。他们老幼搀扶、步履蹒跚,离国门越来越近。
归 来
1771年7月8日,炎夏中的一个早晨,土尔扈特的先遣部队在西陲边的伊犁河流域与等候的清朝官员相遇,当确认已经回到伊犁时,人们像疯了一样号啕大哭,他们扑向梦中的伊犁河,哭喊着东归路上亡故亲人的名字。据迎接他们的清朝官员舒赫德记载,当时“河谷哭声震天,(土尔扈特人)蓬头垢面,形容枯槁,衣不遮体,靴鞋俱无”。那时怎样悲壮的情景啊?出发时近17万人回到故土的只有不到7万,行程万里、损失过半,土尔扈特人是用生命和鲜血才筑成了载入史诗的东归之路!
此时的伊犁河畔已建起了一座座蒙古包,祖国以它宽广的胸怀迎接游子归来。清政府拨专款20万两白银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连续几月从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及蒙古各地调集物资,随后划拨新疆的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牧场供他们安居乐业。
当年10月,乾隆帝在热河行宫接见了渥巴锡并亲自撰写《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在石碑上以示纪念。
可叹英雄渥巴锡在回归祖国后3年就因天花不幸离世,终年33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牵挂民族的生存发展,他留下遗言: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衍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祷。他的一生虽短暂却惊天动地,虽付出惨烈牺牲却终让族人回归祖邦故土。也许在他弥留之际,土尔扈特人唱颂东归的悠长歌声就是对他最大的慰籍:
广阔的伊济勒河(伏尔加河),
我迎着急流勇往直前,
待到那吉祥的时候,
我要把老人家拜见。
伊济勒河的水,
我们争分夺秒的去渡过,
追击而来的萨拉达斯(俄国兵),
我们用刀枪弓箭去消灭。
启程东返的土尔扈特,
何惧萨拉达斯的威胁。
在蒙古人勇猛顽强的抵抗下,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
离开了遥远伊济勒水,
回到了故乡伊犁河。
 (作者系汉中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