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2期 第164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01-0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流淌在歌里的诗
新闻作者:■ 向 晖


“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清冷圆润的歌声,犹如一股涓涓细流在这个冬季的午后,伴着一杯香茗流入我的心田,温暖又柔和。这是民谣女歌手程璧的一首《晴日共剪窗》,其童年自创的小诗被她运用在歌曲的开始,让人不由得伴着古典木吉他抒情柔美的音色,将儿时的记忆铺展开来。
以诗入歌,带着优美沉静、清凉崭新的嗓音,被称为“离诗歌最近的声音”,2015年,程璧因为专辑《诗遇上歌》名声大噪。专辑中因为有一多半曲目都源于诗歌,而被诗人北岛命名为《诗遇上歌》。程璧挑选了不少的著名诗歌做以歌曲的内容(歌词),继而再为这些诗谱写旋律,实现诗与歌的完美结合。其中有北岛的《一切》,西川的《夜鸟》,田原的《枯木》,以及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的《春的临终》,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的《火车》。古典吉他的淡雅,在对五首诗歌的演绎上发挥了充分的作用,即使面对《一切》这样原本带有质疑和困惑的诗歌,也轻轻为其裹上了温暖的色调,使其在可听性上发挥出绝佳的表现。
诗遇上歌,是必然的相逢,程璧并不是首创。在文学领域,诗以简短的篇幅,浓缩深意。作为一种有韵律感的文体,它自然地与歌相辅相成,成为一种人们生发于内的情感体验。我国早期的农业社会,人们已经开始用歌声作为一种价值体系,所以才有了留存至今的《诗经》,其中的《风》篇收录了大量当时黄河流域的民歌,可以说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汉惠帝时开设有乐府一职,到汉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专设的官署,除了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还兼管采集民间歌谣,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这个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李延年就因为一首《佳人曲》,将自己的妹妹李氏成功推介给了汉武帝,并深得武帝宠爱,成为历史第一位被追封的皇后。唐代白居易《长恨歌》的广泛传唱,也说明了唐诗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宋词一开始就是“胡夷里巷之乐”,曾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记载,后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而元曲中的散曲则相当于元杂剧中由一套曲子组成的清唱。此后很长的时间里,诗与歌虽然慢慢地相形渐远,但在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又为人们促成了诗与歌的重逢,这其中由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当这首纪念离别的诗作遇上约翰・P・奥德威《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的曲调时,它被运用到后来的电影《城南旧事》中,并成为了电影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诗与歌同在。诗人为情所动、为景所醉,心声的河流或平静美丽,或汹涌澎湃,于是,诗歌有了生命;而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音乐也最能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于是,诗与歌深情拥抱,给人以更加本真的感觉。
当更多的人致力于开始改编诗歌,诗歌这只高雅艺术殿堂的“燕子”借助优美的旋律“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发源于民间歌谣的诗歌重回民谣,让在诗人内心浸润千百遍的文字得以广泛吟诵,继续传达人类千百年来不变的真情,这就是“诗遇上歌”时所散发的魅力。比如我们熟悉的李清照的《一剪梅》,改编歌曲名为《月满西楼》;李煜的《虞美人》,改编歌曲名为《问君能有几多愁》,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改编后为《明月几时有》……很多人应该还记得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时,莫文蔚倾情演唱的《当你老了》,这首歌源于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 -1939)于1893年发表的一首热烈而真挚的爱情诗篇《当你年老时》;另一首是从中国好声音脱颖而出的一首沉静质朴的《从前慢》,这首根据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木心先生创作诗歌进行改编的歌曲,配以缓行缓止的蒙古长调,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内心为之一动,静下来审视自己匆匆的脚步,就像选手胡铁军在创作时说的:“我不炫技,我只像说话一样把它唱出来,唱得清清楚楚。”
台湾音乐大师李泰祥,大概是将文学与音乐结合相当严谨的一位了,作为给齐豫打造的作品里最深奥的一张专辑《你是我所有的回忆》,它以巴洛克曲风和中国古典禅意相结合,成为世上稀有的珍品。在那个诗的年代,能把诗人徐志摩,三毛,郑愁予,罗门,林绿,蓉子,余光中,沈吕百等的诗作画上音符,融入音乐的琼浆中调成芬芳的美酒,怕只有李泰祥了,他以学院派音乐人扎实的功底,将巴洛克时代古典音乐,乡村民谣及台湾本土音乐信手拈来,结合诗歌艺术,创造了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音乐文化。人们耳熟能详的《橄榄树》就是其成功的典范。
再放眼世界,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民谣巨擘鲍勃・迪伦,以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 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长莎拉・丹纽尔就鲍勃・迪伦获奖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荷马和萨福写下的也是本应配合音乐吟唱的诗作,我们现在依然在阅读欣赏荷马与萨福的著作,鲍勃・迪伦也是如此。”她认为迪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词曲作者,更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由此说来,诗与歌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艺术体系。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给诗歌谱曲,是一种对诗歌的阅读以及交流方式,字符与音符的交融总是会有意外的深邃与华丽。诗在歌中听觉化,歌在诗中情感化,这源于文明回归的本能,也意味着诗不会继续止步于文字世界。
好的诗就像顿悟的禅语,当歌声响起,请打开我们的心,让诗走进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