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期 第164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8-02-06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黄河在这里拐了几道弯儿
新闻作者: ■ 白秋薇

“你晓得,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弯哎,几十几道弯哩,几十几条船哎……”
2017年6月,佳县荷叶坪村,71岁的老人李建光沧桑的歌声飘荡在晚风里。他身旁,是静默流淌的黄河水,他脚下,是新修的沿黄公路。
这条路,全长828.5公里。北起榆林市的莲花{,一路沿着黄河斩山湮谷,抵达关中平原的华山脚下,贯穿了榆林、延安、韩城、渭南4市12县72个乡镇,受益人口200多万,串联起华山、司马迁祠、壶口瀑布等50多个景点,被誉为陕西最美的1号公路。
作为交通新闻的记录者,我有幸在2016年冬、2017年夏两次采访沿黄公路建设全线,耳闻目睹、感念于心的,是不少修路背后的故事和情怀。
天堑变通途 换了人间
不到陕北,不知道通路的盼、修路的难。千万条纵横的沟壑,禁锢了人们的双脚,也挑战着交通人的智慧。
沿黄公路陕北段,一面是滚滚黄河,一面是悬崖峭壁。前期勘探,建设者需要绕道山西,或摆渡或徒步,自带干粮,风餐露宿。延安宜川南28公里施工路段, 是“无人区”――这里没有人居住、没有饮水、没有网络、没有路。修这样的路,对资金、技术、人员有限的地方交通运输局来说,确实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光施工便道就修了277公里,基本上相当于延安到西安高速公路里程长度。除了586万方的石方工程外,这28公里还需要修建37座高垮沟大桥。
修路难,不意味着修路标准的降低。以前只在高速公路工地见识过“五化”管理,这次沿黄工地采访见闻,刷新了我对普通公路建设管理的认知。在宜川南段的一个预制梁场,只见土工室、集料室、水泥混凝土室等十几个实验室依次排列,里面各种实验器材、资料摆放整齐。渭南渭河特大桥项目,扎实贯彻“五化”管理理念,推行首件认可制,作业指导书详实全面,成为行业内的样板,在全省干线公路建设暨质量安全工作现场会供代表参观学习。
不由得想起了多年前的建设工地,办公、住宿环境都很简陋,有些工人甚至住在帐篷里,遇上下雨,生活区、办公区泥泞不堪。曾经流行过一句顺口溜,“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是个修路的”,说的就是工地生活的艰苦和不体面。今夕对比,让人感慨的不仅是劳动尊严的彰显,还有筑路理念的提升和整个行业的飞速发展。
北国似江南 喜事频传
黄河从晋陕大峡谷一路挟着泥沙奔涌南下,在即将出陕之际,却水流平缓,水质清澈,将最柔美的一面展现给秦人。
在合阳,我第一次见到了清碧的黄河,与大多数人印象中的迥然不同。河中沙洲芳草萋萋,水鸟浅翔,如果不是沿黄公路旁连绵不断的黄土峰林,我简直要怀疑自己是置身草原了。沿黄公路大荔段穿越黄河湿地,交通人巧手打造融路于景,比如沿路的自行车赛道、黄河服务区,充分挖掘了公路建设中的旅游文化,推动了当地全域旅游。时值初夏,万亩荷塘郁郁葱葱,白鹭点点,清风拂过,荷叶翻碧,馨香徐来。绿荫掩映的渔村红顶黄墙,每个屋顶都有一个巨大的“福”字,且字体各不相同,有一百种之多。来采访的不少记者们感叹,这不就是陕西的江南水乡嘛。
大荔是黄河、渭河、洛河三河汇流地区,物产富饶,最有名的是“1008”,即黄花菜、西瓜、冬枣和花生。2011年,我在这里采访农村物流,听说了件新鲜事儿:1.3亩“高石脆瓜”卖了17万元!说事儿的人很兴奋,听到的我很惊讶。而现在,随着陕西交通运输网络的日益完善,这样的新鲜事儿还在发生:冬枣还长在树上没成熟就被客商早早预定了;大荔冬枣的品牌价值达到37.81亿元!这次沿黄公路采访,听说连南美对虾、大闸蟹也落户大荔,养殖总面积达5000亩,这些水产将随着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一日之内被端上三秦百姓的餐桌;而在神木县一个叫西豆峪的村子,生产出“红枣咖啡”这种土洋结合的新饮品,它顺着沿黄公路上高速销售到了全国各地……
深情暖三秦 小康梦圆
黄河,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是一条寄予着太多民族情感母亲河。沿黄公路,一修9年多,被称为环保旅游路,脱贫致富路,承载着沿线群众太多的期盼。
这种期盼,我在十年前采访陕北高速公路建设时,在绥德小学生的作文里见过。孩子们稚嫩的笔触,透露着对这个从没见过的新事物“高速公路”的好奇,透露着探求外面世界的渴望。这种期盼,也包含在一个修鞋老人的叹息里――“什么时候我也能沿着高速路到延安城里逛一回啊。”彼时,老人给我修在工地上崴坏的凉鞋,我们身处一个热闹扬尘的乡村集市,头顶是一座建设中的高速公路大桥。
如今,这种期盼变成了合阳县岔峪村雷广民的爽朗的笑声:“我这次终于享到了黄河的利,住进了新盖的楼房打算办农家乐哩!”临近黄河的岔峪村,交通不便,还常受黄河泛滥之苦,雷广民家两代人因此搬家了六次。2017年,岔峪村为沿黄公路建设让路,整体搬迁出深沟,并准备依靠门前的青山绿水,发展采摘和旅游。
路通百业兴。一条沿黄路,将带动不知多少个像岔峪这样的村子,沿线政府也纷纷抓住时机,谋划、助推当地产业发展。在接受我们和其他媒体记者采访时,沿线县长、政府部门负责人瞬间变身导游、美食家,不遗余力地“推销”当地的特产、美食、旅游业。这些,都通过记者们的笔触和镜头,在当地纸媒、网络、电视、广播图文并茂地亮相,引发了许多人想一走沿黄公路、阅览黄河风采的念头。2017年8月,沿黄公路建成通车,省政府也发布了《陕西省沿黄生态城镇带规划(2015-2030)》。可以预见,曾经贫穷的沿黄地区,将形成一条闪亮的经济带。
“我晓得,
天下的黄河九十九道弯哎,
九十九道弯哩,九十九条船哎……”
黄河依旧东流,古老的歌谣还在传唱,而俯仰天地,世事已经日新月异。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