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幼时“年”。那是唯一能吃好穿好的日子,可以疯玩放炮的日子,赚大人压岁钱的日子。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当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儿时年”。眼前的美食没有一样稀罕,只馋着时光深处的年夜饭;子欲孝而亲不在,感慨着父母或爷爷奶奶辈操劳一生,没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城里的景致繁华中有落寂,乡土情怀涌上心头。
如今的年可跟小时候大不一样了。年前不自己扫房了,网上叫个家政公司;年货不自己办了,快递哥送到门口;春联也不用写了,保险公司送上门;年饭不用操办了,饭店订好的;鞭炮被禁了,年三十零点钟声响起,缺了一个点题的音效。红包不用实物的了,微信红包满天飞,金额却少了百分之九十九。拜年不出门了,复制个漂亮祝福,秒传群发一大片,情义减了八九成。春晚也不太看了,吐糟都觉得没新意。社会分工细化,服务业崛起,万事不必躬亲,快乐却悄悄溜走。富足与高科技填补不了心中的空虚。传统渐行渐远,创新迟迟不来。
对大多数人而言,如何创造一个欢喜健康的“新春节”还是一片茫然。然而,不少交通职工的春节生活已经悄然改变,他们挑战春节思维,用过年新体验给大家支招,把不一样的“新春节”推荐给读者朋友。他们渐渐免掉了一些旧俗:有人免掉了走亲戚,取而代之的是旅行自驾;有人哪也不去,猫在家里读好书;有人帮助年迈的父母干活;有人带着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有人联系儿时好友相聚畅谈;有人与孤寡贫穷分享春节的欢乐……
春节再变,不变的是亲情的纽带,是对美好来年的祈盼,是富者思贫困,贫者有其家,儿女竞孝亲,全民乐融融的大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