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春节前夕有一场大规模的群体迁移活动,海内外游子纷纷踏上与家人团圆的旅程。不知从何时起“年”在大家口中成了一个“假年”,或者是索然无味的“年”。曾经让他人艳羡的“中国年”在国人心里却变得越来越无味。当案桌上的日历被晚风轻轻吹起时,我们是否早已忘记儿时最纯真的期盼――过年?我们是否早已忘记了那份心怀崇拜的仪式――祭祖?我们是否早已忘记了那感恩的情怀――拜年?
过年,那是儿时最纯真的期盼。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岁一团圆。无论你走在哪里,无论你身处何方,都会被过年的气氛包裹着、渲染着。家家户户都在发面蒸年包,那些面团在心灵手巧的人手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造型;街道上身着新衣的孩童们相互追逐、嬉笑打闹,银铃般的童音奏起这新春的乐章;厨房里老母亲剁肉的响声以及老父亲“向上、向下……”张贴福字的指挥声像是在向众人发出新年的号令;你看,那五彩的烟火在天空中幻化出新春的新气象。过年,细致而又繁琐,每一件事情都充满了仪式感。
祭祖,那是心怀崇拜的仪式。
每个年三十夜的前一刻你会发现,万千游子都会从千里之外奔赴回家上坟祭祖,那一刻整个村庄都变得既庄严又神秘。祭祖的形式因地制宜,但是所有的意义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缅怀祖先”。直到现在我依然会像小时候那样跟随在父亲身后,带着贡品、纸钱、鞭炮等在祖辈的坟前恭恭敬敬地磕头敬香,望着这一片荒芜的田野,人头攒动的人群,那一刻所有人都是虔诚的、敬畏的。故乡,生命的开始;故乡,灵魂的归宿,无论你走的多远都不会忘记来时的路。
拜年,那是最温暖的感恩情怀。
走亲访友是过年必不可少的流程,可是随着年岁的渐长,人们似乎淡化了“拜年”,高效率地走完一众亲朋好友。究其原因是太累,借着放假时间想出去走走,其实有这种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我更喜欢“拜年”。大年初二,大家都会齐聚舅舅家,而我们的队伍只会是越来越壮大。那一天舅舅、舅妈早早备好了各种各样的食材和零食,晚辈们也会追逐在长辈的身后领取压岁钱。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这桌盛宴也从最初的鸡鸭鱼肉变成了富有营养与养生的海鲜和新鲜蔬菜;这桌盛宴包含着长辈们对大家美好的祝愿,这桌盛宴以美食的名义来迎接团圆。
无论是过年、祭祖、拜年,不仅仅只是一种仪式,更重要的是深埋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文化。曾经我也感叹过年的冷清,年味的平淡,后来老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不是年味变淡了而是人们生活富裕了,人们的追求不一样了。以前注重的是物质生活,现在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但是做人不能忘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需要联系的,拜年是情感的交融,纵使相隔甚远、好久不见,但那一声新年快乐总能温暖彼此。”
如果将春节形容成一种颜色,那么它将永远成为我们记忆里那抹最耀眼的红。那一刻,所有人的笑容都是最幸福的,因为阖家欢乐;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是最温暖的,因为千里相聚;那一刻,所有人的世界都是最明亮的,因为辞旧迎新。
(作者供职于富平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