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期 第178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6-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第一版 下一版 >
丹江茶路
新闻作者:文 / 商 竹
提起茶马古道,大多数人立即会想到滇藏、陕甘等几条线路。山间铃响马帮来,漫漫茶路与丝路一样令人称奇和期待。沟通鄂豫陕三省的丹江通道,南船北马,带着茶叶这种东方神叶,也曾面向西北铺开别样的美丽画图。
长安的锁钥
古人在缺乏现代测量工具的情况下,选线本领令人叹为观止。秦直道创造了一个选线的奇迹,由咸阳出发,几乎端直地指向北方的九原(今包头),可谓当时的高速公路。秦朝开辟的武关道,也是京都通往东南的一条重要驰道。今天的312国道,在西安至商洛这一段,与其基本重合。
任何一条线路的选择,当然要考虑捷近。一般里程越短,越省时省力。聪明的商人,还要考虑成本。一般而言,水运比陆运更便宜。从古都西安到九省通衢、天下名镇汉口,民国以前,当然有其它线路相通,但最捷近、最便宜的线路,却是丹江、汉江航道。
这是弓箭上最短的弦,更是上天赐给人间的一条黄金水道。
楚氏族东迁,曾沿丹江河谷而下,仅在商洛,就留下了大荆、紫荆、楚山(今商山)等不少与楚氏族相关的地名。商鞅邑城,在今丹凤县古城村。商鞅变法,秦孝公于商邑附近“城商塞”,逐渐沿丹江河谷将日益没落的楚军逐出秦岭。西汉兴亡,皆通过武关道,打开长安的锁钥。唐代以降,商山路“夜亦有人行”,“或为名所累,或为利牵身”,别称“名利路”。明清以至民国时期,丹江航道得以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丹江航运盛极一时。陇海铁路开通之后,丹江航运优势不再,渐趋衰落。历史翻页而过,陷入沉寂。在西风残照里,犹有沿线的会馆、码头、纤夫石等遗迹,依然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水上的茶路
对于以牛肉、羊肉、奶酪为主食的北方游牧民族而言,“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南方的茶叶是北方游牧民族一生的魂牵梦绕。
沿着南方的茶乡,条条古道通向北方。丹江茶路即是陕甘茶路中的一条水上茶路,连接南船北马,融入庞大的商路,形成了串珠一般的商埠、街镇和码头。
最大为汉口。随意翻看唐诗,“送别”和“晓泊”是汉口的主题词。经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汉口码头,牵动着南中国的神经。由此西北而向,经汉江水运即至襄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阳驿。”万里茶路,到达襄阳后,一部分转为陆运,北入河南,达于山西,再经内蒙、外蒙而达于俄罗斯、欧洲;另一部分,经襄阳继续水运,西北而向,进入丹江航运;其中又有一部分,西入汉中,越秦岭而入关中,继续西行。
在丹江航运中,由南而北,依次为老河口、荆紫关、竹林关、龙驹寨等四大码头,均为货物的中转站和集散地,以码头经济为中心,兴起了一个个繁华的街镇。
“天下十八口,除了汉口是河口。”“过了五陡连三坡,就见河口金银窝;石化街、保康县,河口赛过金銮殿,此处若有两间房,叫我出国也不干!”老河口在兴盛时期,仅码头便有数十个。由此上溯,水量逐渐变小,大船变为小船,载重也在减轻。在三省交界的荆紫关,至今还保存着平浪宫、山陕会馆、江西馆、湖广会馆等建筑。由荆紫关入陕,在夏秋水盛时,船可达于龙驹寨。冬春落水季节,大船一般只能达于竹林关,此处至今有船帮会馆建筑。由竹林关而上,或换乘小船,或经人畜驮运,达于龙驹寨。
清《一统志》商州卷“关隘”目云:“龙驹寨……其地水趋襄汉,陆入关辅,一巨镇也。”又云:“竹林关在山阳东一百三十里,临丹水,自此登舟,经淅川、均州至小江口,入汉,为下襄阳水路。”同书同卷“山川”目“潭水”条又说:“龙驹寨河,在州东百里,南入丹水,襄阳舟楫咸集于此。”龙驹寨为丹江航运的终点。有一个数据足以说明丹江茶路的繁华。有一年龙驹寨码头的年税金收入达2800两,居全省之冠,而汉中府的税金收入不到30两,可谓大相径庭。
在丹江航运鼎盛时期,龙驹寨聚集了十多个帮会,形成南秀北雄的会馆群。实力最大的船帮,在南茶北运中居功至伟,也获利颇多,其会馆“花庙”堪与安徽亳州花戏楼媲美。青瓷帮主要经营瓷器,自然少不了茶具。另有东、西两个马帮与茶运有关,其中西马帮从龙驹寨向西,通过人畜驮运,将茶叶等货物运抵商州、西安、泾阳。东马帮则向东北,将货物经洛南运至潼关,进入山西。
此行终点站是泾阳。随着商贸扩大,过泾阳茶叶量不断增加,茶叶西去运输问题突显。茶商遂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筑制砖茶,随之诞生了含有“金花”的“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更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
习俗自茶来
因了丹江航运及商品流通,沿线两岸百姓、衣食住行、风土民情等深受其影响。一些新产业、新名词应运而生。以丹凤县竹林关镇为例,在茶文化方面,有运送茶叶等货物的船帮,有茶叶专卖店,销售茶杯、茶壶的瓷器店,铁匠开始焊制喝茶的铁具叫“片(音pia)子”或“片子壶”,这种口小底大,呈圆锥状的薄铁壶极易加热。把喝茶叫“烫茶”。本地有个人,小名就叫茶娃子。许多不同于本地的时髦用品,多冠以“洋”字。如机织布叫洋布,火柴叫洋火,肥皂、香皂叫洋碱、洋胰子,不同于私塾的学校叫洋学堂,从大地方来的学生叫洋学生等等,不一而足。
一些新习俗逐渐养成。亲戚走动,传统的四样礼物叫“四色礼”,一般包括烟、酒、糖、茶。来了亲友客人,要以茶招待。主人往往热情地说:“咱把水烧煎,茶烫好,喝美喝蝉。”家势好者,以瓷具泡茶待客。一般人家,在炭火旁,置一把片子壶,搁进茶叶,水滚了,倒入茶杯,主宾共饮。这样的茶,味重而浓,喝起来添劲、添精神。
多年之后,商洛人忆起丹江茶路往事,结合本地野茶树的情况,几经尝试,终于在商南种出清茶。接下来,山阳、镇安、丹凤三县纷纷仿效,把青青茶园北移至北纬33度,形成了新的商洛特产。 (作者供职于商洛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