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期 第178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6-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7日 星期六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走近 泾阳茯茶
新闻作者:文 / 李 婷


认识陕西泾阳茯茶是从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园》开始的。剧中,由孙俪扮演的后来成为陕西女首富的周莹,在吴家少爷吴聘准备送其回老家之时,给她准备的随身行李中有一包四方砖样的陕西泾阳茯茶。这充分说明,清代商业发达的泾阳,茯茶已被视为亲友之间馈赠之佳品。后来,在周莹的带领下,吴家的茯茶生意如火如荼,但是由于竞争对手沈家嫉妒,在背后暗做手脚,以至于吴家的一批砖茯茶被水浸泡过不能出售了。本来以为这批茶只能扔了,却没想到一位老伯来讨要一点这些不能喝的茶,品尝之下,发现浸过水的茯茶竟比原来的茶叶味道更加醇厚……
泾阳茯茶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它产生于宋代,成名于明朝,兴盛于明清至民国时代。但是,秦岭北麓自古以来并不种植茶叶,那为什么还有“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的说法呢?
原来,泾阳茯茶是对茶叶再次深加工的产物。这与泾阳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要知道泾阳县在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的必经之地。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从汉代开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泾阳后,为方便运输,就在泾阳另行加工,压缩体积,制成茯砖茶后,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而泾阳也因此成为丝绸之路上茶叶加工运输的一个枢纽。历史上,茯茶西运主要靠骆驼驮、马载。销售后,回来带的主要是兰烟,甘、宁、青的毛皮、药材、香料、珠宝等。南茶北运泾阳后,回去主要带有在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和在泾阳加工好的皮货、中药材和泾阳产的硝盐及棉布。从宋时起就有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设有“茶马司”以茶易马,与边民“茶马交易”,以和平的方式统治边民,并从中获利。泾阳茯砖茶正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鼎盛时代泾阳县城及周边的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林立,热闹非凡。白天人潮如海,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歌舞升平,一派繁荣景象。
其实按照常理推测,经过浸泡,茶叶中影响茶叶气味、茶汤口感的茶多酚及其氧化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花青素、茶叶皂素等物质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但是泾阳砖茯茶因其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更适宜茯茶中自带的一种“金花菌”的繁殖,也因此,在全国一千多种茶品中,唯泾阳茯砖茶品中有这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从而极大改变并提高了茶品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这是茯砖茶的品质比其他茶独特的原因,形成了泾阳茯砖茶的风格。
中国茶按基本类分有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如果说绿茶是青翠可人的二八少女,红茶是醇厚芬香的妙曼佳人,那么青茶便兼有绿茶的清绿新爽与红茶的醇厚甘美,滋味多变,饮之口齿噙香。如果说白茶如梅花般洁白清香,黄茶便如菊花般艳而不媚,那么属于黑茶的泾阳茯茶便是茶中最深沉醇厚、需要耐心与时间来细细品味的茶品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送了一盒泾阳金花茯茶,让我有幸感受这久闻大名的陕西茶了。
看外表,泾阳茯茶形如砖块,茶体密集紧结,茶色粗大黑褐且油润温和。茶中微泛的金色即为金花,那金色并不耀眼,为温润的暗金色,但看得出金花遍布茶体,茂盛非凡。因为紧压成为砖形,所以每每饮用,需要专门的茶刀来切开。茶刀名为刀,其形状倒更像一把平头启子,只是头部更为尖利。喝茶时,先用茶刀将砖样的茶叶切下适量,再用专门的煮茶壶煎煮,这样才能煮出茯茶特有的馨香。茶刀切茶时,不仅要用足力道,更重要的是要有巧劲,才能将茶叶顺利切下,且不至于切成茶渣。煮茶时,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久。太短则茶味尚未溢出,太久则会对茶叶中的有益物质造成破坏。
烹煮过程中茯茶的菌花香弥漫室内,沁人心脾,闻之令人陶醉其中。煮后的茯茶,茶色橙红透亮,即使偶有沉淀物也不影响其美观。饮之,入口陈香醇厚,细品更是沁香满溢。因为发酵程度高,所以茶性更温和,茶叶清醇却不至于浓香,回味悠长却不过于甘甜。可以消暑、解渴、消食、补充能量。坐在煦暖的阳光下,观一眼,汤色如琥珀般清亮,饮一口,口齿留香,大约是这个夏日最舒心惬意的事了。而泾阳茯茶,以其优良的品质、独特的风味期待着更多的人了解它、品味它,让陕西这一历史名茶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供职于《陕西公路》编辑部)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