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期 第181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9-2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第一版 下一版 >
听张子长说测设往事
新闻作者:文 / 曹 婕

蓝天,白云,初夏。几经联络,访谈约在一个细雨初晴的午后。听说我们一行4人已到小区,82岁高龄的张子长撂下电话,就要到楼下接我们。那声音、那身板、那脚步,依稀还是60年前干测量时,走在穷山僻壤中没有路的路上……



张子长,1936年生人,14岁参加工作,19岁就与公路测设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58年,刚满22岁的张子长来到他成家、立业、为之贡献了人生最美好岁月的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工作。他年轻、肯干,不怕吃苦,先后转战钻探队、测量队、后勤保障等工作岗位,又先后担任过部门党支部书记、主任、科长等职务,一干就是四十年,是名副其实的设计院元老级人物。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一说起当年的历史,张子长依旧思维敏捷,侃侃而谈,仿佛时光的年轮倒转至六十年前,那个几代设计院人都不能忘记的年代……

分分合合的设计院

1958年,正值国民经济调整,国家进入“大跃进”的年代。中央撤销了交通部西北公路管理局,将其中的公路勘察设计第五分院整体下放陕西,与省交通厅下属的公路工程总队的测量队、大桥队、钻探组合并成立了有近400名职工的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从钻探组分来的22岁的张子长,当时没有想到,这将是他工作一辈子的地方。

1958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和接踵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吃饱饭成了头等大事,谁还有心思搞生产,于是纷纷回乡种地。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将专家全部撤出中国,国内技术工作陷入停滞,院里只好下放了一批能力较低的职工。1963年,五分院恢复建制,直属交通部管理,当然也带走了原来的好几百号人,最终,设计院只剩下包括张子长在内的不足70人继续坚守。分家后的设计院,开始了真正意义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历程,院里更名为“陕西省交通设计院”。

“正规军”与“土八路”

“没想到建院之前您就是个老公路勘察设计人了。”我们满眼的敬佩。

“也就是个‘土八路’,人家五分院才是‘正规军’哩!”张老不经意地调侃逗得我们都笑了。

虽是玩笑,却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设计院“本土”职工的真实情景。建院之前,“正规军”交通部五分院的职工大都是专业院校出身,文化程度高、技术实力强,外业工作配备的是苏联的钻机和瑞士的经纬仪等先进设备,以及行军床、翻毛皮鞋等齐全的劳保装备。而当时陕西的公路测设工作不论从人员、文化程度、技术实力还是装备上,都与五分院有着天壤之别。那时陕西搞公路测设的大约100余人,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大多是像张子长一样只读了一两年书,没什么文化程度的工人,能称得上技术干部的掰着指头都能数清。外业人手不够的时候,不得不找几个当地民工帮忙。测设手段和外业装备简直就是“土掉渣”,哪里有什么机器,测距离用钢尺,测位置用圆盘仪,钻探靠的是拉麻辫,计算靠的是算盘,直到建院后终于有了“老古董”——手摇计算机,全院也只有几个人能掌握。由于测设手段十分落后,且当时全部采用手工绘图、晒图,设计产出非常低,常常为了一个项目投入全院力量,耗时一年,产值也仅有五六百万元。外业生活更是相当艰苦,行李自己背,吃饭自己做,住的是寺庙、马棚、牛圈,穿的是草鞋,所谓的“床”就是问老乡借的旧门板或者自己踅摸来的稻草。夏天与烈日和各色蚊虫为伍,身上的皮肤不是脱皮就是肿包,没有一块地方是完整的;路也不好走,晴时土路雨时泥水路,走上一天下来,不是土人就是泥人。冬天行走在没有路的路上,雪在纷飞,冷风刺骨,运气好睡在寺庙里,还能躲避一下,要是睡在马棚和牛圈,被子都能冻硬。不仅如此,吃饭也是个问题。由于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测设人员每出一次外业必须转户口,否则就拿不到口粮。虽然过得很苦,但张子长他们早就练就了随遇而安的心态。

再苦的生活也要牢记拓路人的使命

刚分家的设计院,既没钱又没人,着实度过了一段寅吃卯粮的日子。最困难的就是原来的办公场地跟随五分院一起移交后,设计院一时无处安家。实在没辙了,只好趁着交校停办间隙,占了办公点,也就是现在的黄雁村243号院,没想到这一“占”竟是整整五十年。这中间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终于有了落脚地儿的设计院,为了保证机关正常运转,不得不要求测量队一旦出外业,就暂时不要回来,直到省厅又划给了一些地盘,才结束了“流浪”生活。

紧巴的还有可怜的工资和稀缺的人才。“绝大多数人每月工资是33块6毛6,我们那会儿把这叫做‘咪咪啦啦’。”张老说着也不由自主地笑了。“咪咪啦啦”可真得好好说道说道。分家后的设计院,彻底变成了“土八路”,测设力量十分薄弱,职工基本是完小(小学六年级)毕业或者小学都没上完,受教育程度很低,所以“咪咪啦啦”成为当时绝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也基本是一个多口之家的唯一收入。最高工资也不过58.5元,只有转正两年的大学生才能享受。但那时设计院的大学生和中专生加起来还不足20个,简直是凤毛麟角。考虑到极度缺乏人才,省厅陆续分来一些交校学生和陕南来的高中生,设计院才逐渐有了“正规军”的样子,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为了院里的中坚力量。

在困难的日子里,张子长等老一辈测设人牢记拓路人的使命,靠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独立设计了陕西第一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桥——耿镇渭河大桥,第一座大跨径双曲拱桥——石泉汉江大桥,荣获国家、省“70年代最佳设计”奖的兰(州)至宜(川)公路陕西段等诸多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其中,在汉中、城固、石泉、安康修建的四座横跨汉江的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为历史久远的渡口划了句号,古渡变通途。而兰宜公路,既成为一条连通中国东西的重要战备公路,也是一条加速陕甘宁沿线发展的致富路。

现在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

张子长是经历过艰难困苦的老一代共产党员。常年来,他不论在哪个岗位工作,始终干一行、爱一行,从未想过离开,在张子长的心里,设计院早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尤其退休后每次来院里开座谈会,就像回到家里一样亲切和激动。在访谈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希望张老谈谈对设计院六十年变迁的感想。张老由衷感叹,退休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关注着院里的发展,但如今设计院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他想都不敢想的,“现在的人真行啊!”他也经常叮嘱在设计院工作的儿子,“一定要好好工作,别辜负了设计院创造的这么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辜负了这么好的时代。”

的确,经过六十年的成长,现在的设计院早已不是那个为钱为人为住处发愁的游击队了。它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企业积累日渐丰厚、技术实力不断增强、综合指标跻身全国百强的大型综合性勘察设计企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张子长为代表的老一辈陕西公路勘察设计人奋斗精神的传承体现。正是这群“土八路”勤勤恳恳、默默工作,畅通了三秦大地的发展血脉,我们才敢吼出“蜀道不再难”的豪言壮语,才有决心制定“二环三纵六辐射七横”的陕西交通运输发展布局,才实现了陕西经济一次次腾飞。回首六十年来,从“土八路”一步步蜕变为陕西交通建设的一支“正规军”、“排头兵”,这份坚守和拼搏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值得一代又一代交通规划设计研究者传承和学习。

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两个小时。张老精神矍铄,有问必答,不显疲惫。他以对设计院的爱,对三秦路的情,满满地回馈了我们,我们也深深地为老一辈公路设计人的付出所打动。

告别的时候,张老坚持要送我们。他摸了摸头,为自己说的不够好而歉意地笑了。他扶着自己有内伤的腰,坚持把我们送到了电梯口。

 (作者供职于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