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期 第181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09-2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五零后”父亲眼里的中国
新闻作者:■ 张 扬



“小时候,根据大人的描述,未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天堂般的生活就是我的梦想。而现实中最大的奢望,却是能够穿上件新衣、吃一顿饱饭。”这是孩提时,父亲常跟我说的话。

我的父亲,是上世纪50年代初生人。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接收的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百废待兴,加之西方国家的敌视和封锁,举步维艰。在共产党领导下刚刚结束了一场扬眉土气的抗美援朝战争,又雄心勃勃开始绘制发展蓝图,亿万人民意气风发,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当年团结奋斗的激情岁月、炼狱般的苦难历程,让他记忆犹新。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人们思想保守,耕作方式落后,生产力低下,因此广大农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依然困苦,基本的衣食住行是父亲最深的感触。

从父亲记事起到“文革”前,还没有计划生育一说,所以那时的农村普遍娃多,孩子的衣服都只是家织粗布,后来才有了当时被称为“洋布”的平布。粗布的颜色以自然的黑蓝为主,质硬如铁,粗糙难忍,基本分三套:棉、夹、单,样式是对门襟、大裆裤。规矩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以此类推直到破到不能上身,这才大片裁成尿布、小片当做补丁,名副其实的物尽其用。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相较穿不好来说,吃不饱饭才是痛苦的。最难的应该是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赤地千里,粮食奇缺。在我们关中农村,每顿饭大碗清汤中的粮食粒粒可数,父亲说他们小孩子不扛饿,完全是“见绿不饶”,把南瓜叶、红薯叶、榆钱、槐花、春树芽、青果子通通纳入食谱,分分钟一扫而光。或许“天不灭曹”,那几年,地里的野刺棘出奇的繁茂,人们把它采来,与麸皮相拌,握成鹅蛋大的团子,蒸熟充饥。很快,刺棘来不及生长都成了空杆儿,人们又把目光瞅向玉米壳儿,把它放进铁锅浸泡至松软,在搓衣板上反复揉搓成纱网状,洗下来的浓汁经过沉淀,最后用滗去清水后青呼呼的泥浆般的沉淀物烙饼吃。再后来,榆树皮、玉米芯、观音土都成了果腹之物,导致关中地区榆树几近绝种。而玉米芯、观音土虽能抵饿,却也会造成严重便秘,人们腹胀如鼓,甚至死亡,一些年老体弱者,手脚浮肿,面色黄亮,多有挺不过来的。凄惨的一幕幕是父亲最不堪回首的。

那时关中的房子无一例外都是土木结构,条件好的盖四椽、三椽,差的厦房、庵间,矮小逼仄,伸手就能够到屋檐,进门几步就能到后墙,即便如此,还常是三代共居、四世同堂。我记事的时候老房子还没拆,偶尔路过时父亲便会给我讲他们四辈人同住不足三十平方土房的场景。破旧的房子很窘迫,夜晚头顶满天繁星,那时最怕雨天,屋里到处滴水,被褥都湿了,全家就蜷缩一隅相互取暖……说这些的时候,父亲脸上带着苦笑,但眼神里满是坚定,我想即使现在的生活很幸福,他也会怀念那时侯的日子吧。

说到“行”,吃穿住都那么艰难了,那时的公共交通更是无从谈起。县城到乡镇,也不过是稍宽的土路,从未见过车辆通行,万一有事进西安城,都得三两结伴,天不明就起身,大半夜才能赶到。村与村之间仅有阡陌相连,也是人迹罕至,杂草丛生。父亲每天上学走的就是条窄得不能再窄的小路,晴天一身土,逢雨两脚泥,而学生们上学基本也都是晴天打赤脚、雨天披着麻袋,十分艰苦。

去日不可追,来日犹可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进改革开放,为父亲那一代人送来了曙光。尤其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短短数年,变化喜人,家家有余粮,人人穿彩衣,市场宽松,买卖自由,粮能换钱。当年清一色的粗布变换成丝绸化纤,四季服装变化多端,无论老少,都在追逐时尚,把自己扮成靓丽的城里人;人们一日三餐也开始不断花样翻新,讲求营养,过去传闻中的“鱿鱼、海参”也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发展到如今,大鱼大肉已不再诱人,反倒是素食野菜更受喜爱;现在的农村早已不见旧时踪影,村容整洁,遍植花草,美不胜收,楼房洋房鳞次栉比,整个内部装饰也与城市不相上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村村通公路早已实现公交车招手即停,村内水泥路纵横交错,人们不用再趟水踩泥,各种交通工具任你选择,村中几乎家家都有代步车,往日进城“朝发夕至”已不复存在,高铁、飞机也成为了普通人家都能乘坐起的交通工具,实现了“中午西安咥泡馍,下午成都吃火锅”的憧憬。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医治战争创伤、在一片废墟上营建社会主义大厦、打好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有了两弹一星、解决了几亿人吃饭难题……这些让世界侧目,那么改革开放四十年厚积薄发势不可挡、整个国家日新月异、从大国重器东风系列到远征南极的雪龙、从神州飞天嫦娥奔月到探海蛟龙、神速高铁及港珠澳大桥、GDP跃居全球第二……无一不彰显出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的父亲见证了这一翻天覆地的巨变,是具有典型时代印记的一代人,他总是感慨良多:“年少时曾为艰难困苦、遭遇动乱、蹉跎岁月,叹息生不逢时;临老能享受生活富足、政通人和、怡情山水,庆幸生逢盛世!”

我的父亲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虽已年近七旬,对生活却越来越充满希望,就像走过了七十年的共和国,越来越新,越来越朝气蓬勃!

 (作者供职于兵马俑收费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