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黑河咆哮是什么样子吗?轰隆隆、轰隆隆……那是水中无数石头相互碰撞的声音,我们就站在这样的水边抢修道路。”西安公路管理局周至公路管理段段长李国升说。
今年8月初的连续暴雨造成108国道公路周至境内4处被淹,泥石流、塌方4处,损坏公路路面及设施50余处。周至公路段全员连夜抢修、连续作战,打通了生命通道。
塌方:距离巡查车仅几米远
2019年8月2日晚,李国升接到紧急汇报,108国道因大雨多处塌方,道路被堵,山上还有游客滞留。
108国道一侧是高耸的山体,另一侧就是黑河水库。根据职工总结的经验,一般每10年左右,这段路就会发生一次较大的水灾。据介绍,今年8月初,发生的水毁事件“是2011年大水之后的最大水灾”。
“当时大雨下个不停,迅疾的降雨很快汇集成洪流,从一个个山涧奔流而下,卷积着山石、泥沙、枯树一路咆哮,漫过路面,非常恐怖;部分路面上的水位有两米多高 ,分不清哪里是河道,哪里是公路。”李国升说,虽然如此,但是还得必须继续往里走,因为要查看灾情,需要第一手资料。
就在李国升和司机边清理路障边缓慢前进的时候,正前方的山体忽然塌了下来。“就几米远,如果快几秒钟就麻烦了,1000多立方米的山体啊!”一名职工不无后怕地说。据说这件事把当时开车的司机吓坏了,很长时间都缓不过来。
经调查,仅8月2日晚至8月3日,108国道周至段就发生泥石流、塌方4处,约2000立方米;暴涨的黑河水淹没了4处公路;约有50余处路面损坏、路基设施受损;厚畛子镇、老县城等旅游景点停电停水、滞留旅客500余名、受阻车辆99辆。108国道是唯一的救生通道,必须尽快打通。
抢险:四天三夜住在山里边
据统计,在周至公路段养护管理的76公里108国道山区道路上,从6月28日至8月13日,总共发生泥石流塌方32处18150立方米,21处交通中断。可见,要在如此大的困难面前保证108国道畅通,工作强度和难度有多大。
“多少年都养成习惯了,手机24小时开机,如有情况,就赶过来,等候任务。”当时正在生病中的路政大队队长王海峰说。周至公路段有一个工作群,灾情就是命令,一旦有这类消息,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往单位赶。
为全力应对灾情,公路段把职工分成多个抢险突击队,携带大型机械争分夺秒突击。同时,灾情也被汇报给西安公路管理局,局领导多次到现场指挥抢险。
面对随时有可能继续发生落石或塌方的情况,突击队冒着生命危险,不惧艰辛,放出观察哨,携带哨子和对讲机,随时和作业人员保持快速沟通,在摇摇欲坠的山崖下面艰难推进着。
其中一处塌方均为巨石,最大的甚至有四五吨重,装载机围着巨石,左铲右推、上挑下砸,但巨石纹丝不动,抢险进度很慢。无奈之下,只能调来破碎机器,先破碎大石头,然后再进行清理。
在部分水淹路段,泥沙堵塞了泄洪通道,工作人员们就钻进涵洞,用手推车一点点把堵塞河道的泥沙清理出来。
这次抢险中还涌现出了几个典型人物,蔡鹏辉、李宁斌、李朝军三名抢险队员四天三夜没有下山。正是靠着像他们一样所有人的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持续鏖战4天,终于于8月5日终于抢通了道路,为抢险救灾赢得了时间,完成了使命。
担当:两代人用爱筑路用心护路
不少人说,周至段的职工都很团结,遇事没有人后退,大家都积极干,争着干。为什么呢?
“是责任心吧!”副段长张军朝说。“这是一个优秀的集体,特别能战斗、能打胜仗、能打硬仗。每遇灾情,从来没有人误工,不分距离远近、不论白天、深夜都主动归队,听候调遣。”一个集体的战斗力、责任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而是靠传帮带,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公路人的光荣传统逐渐形成的。
还记得第一代公路在物资极其短缺,施工条件恶劣的情况下,用铁锤、钢钎和自制的土炸药,从悬崖上开出的那条南北通途吗?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那个代号为0702工程的周城公路指挥部,历时一年半建设的那条周至到汉中的的战备公路吗?也就是从那一代人开始,这里留下了肯吃苦、能奋斗、不计得失、一切以国道畅通、百姓出行平安为目的的“铺路石”精神。如今的周至公路段不少职工是当年接班的“公路二代”,他们身上的血液以及骨子里的文化教会了他们自律,以工作为主。他们冬战冰雪、夏斗塌方落石,用爱筑路,为国守道。
“你问我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就是所养护的国、省干线路路畅通,环境优美,能给老百姓带来方便,还能提供更加优质的出行环境;我们的职工每一个人都平平安安,每一次抢险都顺顺利利;把周至公路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代传下去,使其发挥更大的战斗力。”李国升说。
(作者系周至公路段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