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1916-1978)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扛鼎人物之一,他忠实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实践,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等一批现实主义力作。柳青作为“我们党的优秀的著名作家”(转引自1978年6月22日《人民日报》新华社消息《著名作家柳青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尤其是他在“文革”期间以重病之躯,无惧造反派的淫威与迫害,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顽强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铮铮风骨,堪称楷模。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要学柳青”,就是对柳青毕生投身革命事业和文学实践最高的认可和评价。
柳青长期从事党的各项工作,尤其是他“米脂三年”“长安十四年”住在农村,与基层干部朝夕相处,建立了无比深厚的同志关系。他手把手地教育引导干部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务实拼搏,廉洁自律,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着当地干部群众。以下是几则柳青教育干部廉洁自律的小故事:
1944年,柳青在榆林米脂县印斗区三乡开展党的工作期间,所管辖的麻渠村富人常国雄曾三番五次邀请他去家里吃饭。柳青打听到常国雄是靠放高利贷、贩鸦片和连蒙带骗发家的,其人悭吝奸滑,请他听饭必然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柳青始终置之不理。在村上摊派公粮的前一天,常国雄提着一筒茶叶站在柳青和三乡乡长常银占必经的路口,再次请他们进家去坐。柳青停也没停,自顾自走路。常银占见柳青走远,就推托了几句快步赶上,柳青故意问常银占:“常国雄请咱吃饭,你说去不去?给咱东西你说要不要?”常银占说:“饭咱不要吃,茶叶咱喝它狗日的。”“贵贱不敢!那人滑成个啥,没用意他还舍得吗?他为少给他派公粮。这种事一定要把住,请吃不到,给东西不要。要不,咱们怎工作,穷人还信得过咱们?”见柳青意志坚定地拒绝拉拢腐蚀,常国雄就断了私下贿赂的念头。
柳青认为,党员干部要时刻严明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既要能管住嘴,还要能管住手。1953年建立互助组期间的一天,柳青在家与王家斌(《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的人物原型)谈完工作,顺便留他一起吃饭。柳青随口问王家斌酒量多少?王家斌说:“一斤吧。”对于农村庄稼汉,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有一斤的酒量并不足为奇。可是柳青想到王家斌是带领大伙搞革命事业的干部,就沉下脸,严肃地说道:“你可不敢跟着别人东馆子进,西馆子出,跟这个一喝,跟那个一喝,喝得醺醺大醉,败坏了名声,你这干部还有谁相信?那不成酒疯子,能当个好干部?”王家斌听了连连点头,他请教柳青如何能当个大家信服的好干部。柳青首先谈的就是廉洁:“不能用公家的钱(办私人的事),一分钱也不能用,那都是社员的血汗,经济上要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人要学个好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可不容易,人要学坏容易得很。你有那些坏毛病,教育别人,谁听你的?……你走有前头,人家后头就戳你的脊梁哩。”柳青继续说,“一个人呀,有了病,在风里头就站不住;没有病,再大的风你也经得住。”在柳青的指导下,王家斌最终成为当地口碑极好的优秀基层干部。
柳青常常教育基层干部:“集体的东西,哪怕一棵麦穗都不能私自往家里拿!”柳青认为,廉洁自律要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绝不应该对不廉洁的习气和行为视而不见。1954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期间,王家斌的胜利农业社建起了加工芝麻油的榨油坊。当柳青听说管油坊的同志常把饭带进油坊,还用筷子蘸油拌饭吃时,他就在大会上宣布了一条纪律:“任何人不能把饭带到油坊来吃”。他解释道:饭拿来,刚开始用筷子头在油瓮里蘸几滴香油调着吃,吃一吃就会用油提子在瓮里舀,再吃一吃就敢用油瓶瓶往家里带。因而不要看开始是个提不起串串的小事,不及时纠正就成了贪污犯罪的大事。胜利社主任王家斌对柳青在日常工作中的廉政教育深有感触,他对干部说:柳书记(柳青曾任长安县区委书记,当地百姓大多这样称呼他)这是“给咱打防疫针”哩!有柳书记在,咱从没占过经济上的“便宜”,却得了政治上的好处——使干部少犯了不知多少错误。柳青在皇甫村对王家斌廉洁方面的耳提面命,甚至令王家斌感到无形的压力:“他(柳青)在这(皇甫),整天就好像有个圈圈(紧箍咒)在你头上圈着哩!”正是由于王家斌时刻严以律己、自警自省,才会赢得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柳青认为,干部在廉洁自律上出现问题时,既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姑息迁就,而要根据干部所犯不廉洁问题的大小、性质及造成的社会影响,深入分析评判,妥善进行处置。1954年胜利初级社成立后找不到会计,大家推选能多认识几个字的董增义当会计。在季度公开账目时,发现账面短了4元钱。为了追查原因,柳青从县上请来专业会计一项项排查,最终水落石出。原来,董增义用4元钱公款给媳妇买了条围巾。对此,柳青让董增义在大会上公开作深刻检讨,并严厉地批评他:“集体的钱一毛也不能胡拉胡用,更不要说私自为个人使用,从一开始就要认识到这种行为是犯罪行为。社里的钱是大家的血汗钱,干部是为大家服务的,不能利用这个权力为自己谋取不该得的利益!”这次教育令董增义终生难忘,自此他刻苦学习会计知识,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现象。当然,干部出现小的不廉洁问题,可以通过批评教育治病救人,责令其改正,从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如果性质严重,涉及贪污腐败就要严惩不贷。1963年“四清”试点工作队进驻皇甫公社后,工作队发现公社一名副大队长贪污了100多元,但考虑到这名同志工作卖力积极,家里本身也穷,且正值中年还能为党工作,就不想追究责任。此事汇报给柳青后,他说:“对干部怜悯,不是负责任的表现。正因为他年富力强、能干,就更应帮助他弄清问题,让他决心改正”,“这次不让他彻底清(搞清症结),不让他思想上疼一下,他就接受不了教训,改正不了,反而会放纵自己,那岂不是帮助他再犯错误?”后来,虽然按相关程序严肃处理了这名干部,等其认识错误改邪归正后,仍然委以重任让这名同志当上了干部。
柳青在教育广大干部廉洁自律的同时,自己更是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柳青一家粮食也不够吃。柳青对前来汇报工作的基层干部孟维刚说:“共产党员饿死是小事,保持其共产党员的气节是大事。……一个共产党员就是饿死了,都不能多吃多占;要多吃多占,就(是)吃了人民的生命。”柳青不但严格遵守党的各项廉政纪律,不拿公家一针一线,而且将自己的大量“财产”无偿捐赠或用于集体,甚至不惜为此负债度日。比如柳青修缮自己办公兼生活的破庙(废弃多年的中宫寺),本来可以申请公家掏钱,而他多次修修补补花光了出版长篇小说《铜墙铁壁》的稿酬;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柳青收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创业史》(第一部)的巨额稿酬16065元,他毫不犹豫地捐给王曲人民公社用于工业建设,自己分文未留,他说:“如果留一分钱,那就不叫全部”;柳青身体不好,经请示组织由妻子马葳任专职秘书照顾他的日常生活,他主动提出马葳的工资由他支付;上世纪60年代初,皇甫村要给村民拉电线、装变压器等,生产队拿不出钱,柳青预支了《创业史》(第二部)的稿酬“文革”前出版单位向作者预支稿费的事情较为普遍)给生产队,这一举动后来成为造反派批斗他“大肆贪污”的“罪证”……甚至在长安皇甫村居住14年,柳青从不让家人在自己居住的村上队上买菜,而是到几里外的王曲镇上去买。队上偶尔送点菜,他也会照价付钱,而且只多不少。比如队上送来的土豆两分钱一斤,柳青会让妻子马葳按王曲镇街道四分钱一斤的市场价付款。 (作者系省交通集团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