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刚上初中,每天早出晚归,我看着心疼,说,要不住校吧,反正学校里伙食也很好,这样就不用来回跑了,女儿很坚决地拒绝了我,“不,那样我会想你们的”!看着背着书包躺在沙发上大口喘气的女儿,我不禁给她讲起了我们那时候中学时代的生活。
我的初中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郓城侯集中学上的。那时候刚改革开放没几年,老百姓的生活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上能吃到白面馒头了,但生活条件还是很差。作为学生来说,吃饱饭没问题,但营养就谈不上了。中午能吃上水煮菜就不错了,油水很少,基本上没肉,早晚没有炒菜,吃咸菜,辣椒酱,豆腐乳或臭豆腐,基本上都是腌制的各种咸菜。
那时候的食堂是个天然大食堂。记得我们那时候的食堂, 是一排简陋的平房,坐北朝南,前面是大操场,我们打了饭就摆在大操场上,两三个,三五个一伙,蹲地上吃。这样图方便省事,也没有其他选择。吃饭的时候常是几个人合伙,个高的买馍买菜,个子低的盛汤占吃饭的地方。那时候,食堂里盛汤用的是大木桶,早晨米汤,兑了面粉,早去的很稀,晚去的很稠。再晚去的兑上了白开水。晚上是玉米面稀汤,就是面水,也有换换花样时候,加点手切的萝卜丝,放些盐,就算喝上了萝卜汤。每天的炒菜绝对是时令蔬菜,白菜下来了天天炒白菜,萝卜下来了天天炒萝卜,茄子下来了天天炖茄子,冬瓜下来了天天炖冬瓜……总之,让你一次吃个够!
感觉那时候吃饭是一种享受,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雪雨,都不影响埋头吃饭的我们。冬天抬头看看天上飘下来的雪,便一头扎进冒着热气的汤里;面对春天的沙尘,也是边侧过脸躲到一边大口地咀嚼吞咽;秋天下小雨,我们边撑着伞边吃着碗里的饭菜。
那时候的下饭菜,绝对是自制绿色食品。那时候早晚开饭时间,都有一卖辣椒酱的老大爷,骑一自行车,后座旁有一窄口大肚扁型铁桶,里面盛着鲜辣椒酱。老大爷站在大操场西南角,敲着梆子,离着食堂老远。起初,一梆梆地敲,大家听到,就知道干嘛的来了。后来就不敲了,习惯了,到吃饭的点,他就在那里。他几乎每天去,早晨晚上,花五分钱买一撇子,又辣又香,几个同学围着,就是一顿饭的菜了。他也卖豆腐乳,臭豆腐,这也最好吃,但相对贵一点,要一两毛钱一块,所以平时还是吃辣椒酱的时候多。除了辣椒酱,这一早一晚,吃的最多的,还是每个同学从自个家里捎来的咸菜。周末回家,母亲都要忙活一阵,把大咸菜缸里腌着的萝卜、白菜、辣椒、雪里红、黄瓜、疙瘩头(能用盐腌咸可以吃的都跑不掉)等,捞出来,切丝,老油辣椒炒了,盛一大玻璃瓶子,带学校来。每个同学都带,合伙轮流吃,够吃一个星期的了。父母满满的爱和殷殷的期望都在那个大玻璃瓶子里了。每个星期天的下午,是返校的日子,母亲都会亲手把那个大玻璃瓶子递到将要去学校的我们,满含爱怜满含期待地说,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上了大学就能摆脱吃咸菜疙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了。
那时候除了炒咸菜,还有已经搬上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的西瓜酱。西瓜酱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酱豆子,酱豆子合着西瓜、艮瓜,经过一个月的密封腌制,加上老油爆炒,加点肉末或鸡蛋,这就是比较奢侈的菜肴了。也有带着酱豆,合着辣椒炒熟的松辣樱子的,这些菜统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咸,能放,也能下馍。那个咸啊,把手指头咬破舔一舔血都是咸的。鸡蛋?猪肉?鸡肉?牛肉?鸭肉?只有极少部分同学或者家里有红白事的时候能吃的到。他们带点到学校,关系好的可以分享一点点,一小饭勺子(就是一小口)绝对能吃一个二两的馍馍(老家叫干粮)。有时候到了月底,菜没了,钱也没了,就生吃大葱、大蒜合着馍馍就着能照见人影的面水水,眼巴巴地等放学回家……
那时候最奢侈的外卖就是包子。那时候生活条件都差,普遍营养不好,个个都很消瘦。女生不用减肥,男生上完课基本上都是“北风那个吹,身体那个晃”,晚上喝口水哄哄肚子睡觉。那时候我们都很懂事,不愿花父母的血汗钱,也不忍心去花钱,那时候,能读书的都是家长勒紧了裤腰带硬咬了牙的,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生活苦,饮食差,没有油水的我们也代谢得快,同宿舍的姐妹们下晚自习,躺被窝里都有点饿,也确实馋。
一天,有同学撑不住了,提议去街上买包子吃,合伙去买,一人两个包子,算了算,差不多两块多钱,这算很大的数目了。现在想来,估计是当时家境不错的同学率先提出的这倡议,有家境不太差的同学附和,这事就算通过了。包子一两毛钱一个,每人吃两个,八九个同学可不得两三块钱吗。到街上一家包子铺,包子出锅已经很久了,也还有热乎气,买了,用书包毛巾捂着,赶紧跑回宿舍,每人分着吃,纯肉馅的包子,真好吃。这样的肉包子的香味,一直记忆至今,难忘啊!现在也常吃包子,但再也吃不出那个味儿了,吃不出那时怀抱包子狂奔的感觉,吃不出被窝里的那份渴求了!
当然,这样的改善生活仅仅坚持了一轮,就没再进行下去。费用太大了!之所以不能继续,父母给点零花钱不容易。那时候中午买份菜也就一两毛钱,加上早晚,一天两三毛钱就够吃菜的了。两块钱,能花上一个多星期。一下子拿出两块钱去买包子还真有点不舍得,天文数字啊!
那时候校园流通的“货币”就是饭票。那时候每个农村家里的学生,都是从家里把麦子运到学校,然后到食堂的窗口去换成饭票,每次都是一大沓子的两毛、五毛、一块的饭票,饭票可以买饭,也可以买些零食日用品,可以在校园里流通。这就给了烧茶炉和开小卖店的老大娘经营搞创收的机会。学校大操场西南角是学校的商业区,有专门给学生烧白开水的锅炉房,还有小卖店,店老板娘每晚都私自蒸几笼包子,晚上下自习课了,很饿的我们,晚上十点左右在领开水的时候,顺便买两个包子充饥!流通的饭票催促着男女生买两个包子,想换个口味了,或是考试受到老师表扬了,就自己奖励自己,买包方便面,开水冲泡那一刻的香味啊,弥漫整个宿舍楼,不知道遭到多少人的羡慕嫉妒恨啊!
初中三年就这么过来了,没少从家带咸菜,也没少吃同学的咸菜。咸菜,辣椒酱,酱豆子,伴随着包子,还有方便面,是我们那个时代住校生们印象最深的佐餐佳品,都吃过,都经历过,都记得,忘不了,也难忘!
女儿听天书一样,听我讲完我们那个时代的初中生活,说他们现在真是幸福啊,现在学校的食堂,想吃什么都能吃到,中餐西餐,水果沙拉,热饮凉茶,应有尽有,钱更不用说了,哪个父母不舍得给钱买吃的?不是我不想住校,是我不舍得家里的安逸,回到家里吃喝拉撒一条龙有人给服务,在学校里,再好还不得自己去弄吗?女儿终于说出了心里话。现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吃苦的精神,哪来的责任和担当?
(作者系郭家塔治超站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