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最早的历史就是一种带馅的点心。殷周时就有记载,一种中间厚、周边薄的饼食;西汉时陕西城固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带回了芝麻与核桃,民间便出现了以胡麻、胡桃仁为馅料的圆形“胡饼”。汉灵帝时已很时兴,《续汉书》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到唐代时诗人白居易写诗赞胡饼,“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民以食为天嘛!历史上中国人挨饿的日子比较长,似乎所有节日都演变成了吃货节。春节的饺子、年糕、元霄,中秋的月饼、重阳菊花糕,而端午节的粽子、绿豆糕,成了我儿时最美好的念想和节日记忆。其中,中秋节吃月饼最令人难忘。
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说是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唐初,和唐高祖李渊以及陕西三原人的大将李靖有关。
民间传说是唐代名将李靖北伐突厥,八月十五得胜凯旋归来。高祖李渊在京城长安迎接,当时有吐蕃商人,向李渊献圆型胡饼祝捷。李渊高兴地指着悬在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说:“应将圆饼邀蟾蜍”,接着唐高祖将胡人所献的祝捷胡饼分食群臣。据此传说遂有中秋吃胡饼之俗,但胡饼还不能称月饼,只能说有点渊源。
李渊故里在高陵,具体是高陵的李观苏、李观周村,明《雍胜录》载:高陵李观是唐高祖李渊的故宅。而李靖是陕西三原人,《贞观政要·李靖传》李靖,京兆三原人也。加上故事传说发生地在长安。看来,中秋节吃月饼(胡饼)和长安还是有点渊源的。
但最早的文字记载,中秋节吃月饼是在《古今图书集成》引《洛中见闻》所载:有一年唐僖宗在八月十五晚上吃月饼,觉得味道非常好,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摆宴,便叫管理御膳的尚食局用红绫包着月饼赏赐给他们。
月饼,据说是祭月的供品,形似月,祭后家人可以分食,亦被称为团圆饼。还有传说言道:月饼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命名的。《开元天宝遗事》曾记载:天宝初年八月十五日夜,“玄宗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又一年八月十五日夜,二人在大明宫太液池赏月时品尝到一种圆形“胡饼”, 贵妃吃了感觉特别的香,但又嫌“胡饼”名字不雅,才思敏捷的她,仰望头顶,皓月当空,丹桂飘香,灵机一动,对唐玄宗说:那不如就叫它月饼吧!唐玄宗听后龙颜大悦,连声称赞,还赏赐贵妃花瓣月饼。
从此“月饼”这一雅称便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天上月圆,地上饼圆。这寓意美好,吉祥如意,象征团圆的“月饼”,成了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阐释中秋节主题独一份的最佳标志物。并且进一步证明中秋节吃月饼,和唐长安关系非浅。
《开元天宝遗事》还载有,因长安三大内之一的大明宫太液池地势较低,唐玄宗还下令“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吾与妃子来年望月”。这是唐玄宗给杨贵妃许下的筑“望月台”,以赏月的承诺。可惜“安史之乱”爆发,承诺落空,唐玄宗仓皇穿秦岭古道逃蜀,为保命反而牺牲了自己的爱妃,让杨玉环最终魂断马嵬坡。
在唐代长安城里食肆中就已有专供节日食品的店,穿越一下就成了唐代的食品专卖店!供应中秋节的食品叫玩月羹。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载:“寺家设饨、饼食等,作为八月十五之节。”
宋代开始宫廷流行吃“宫饼”。苏轼在一次酒宴上赋诗一首:“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嚼月”就是吃月饼。《武林旧事》“蒸作从食”一栏下列出有荷叶饼、芙蓉饼、羊肉馒头、菜饼、月饼等项。《梦梁录》中亦提到“蒸作面行”的点心,什么金银炙焦牡丹饼、枣箍荷叶饼、梅花饼、菊花饼等。
我从小就开始集邮,对国家发行邮票非常关心。但中国邮票上却没把吃的月饼题材选上去。好在新世纪之初的2002年9月21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中秋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打破常规的是,第一枚“团圆”邮票,图案上描绘一家老小,其乐融触,在圆圆的月亮下围坐一起分享月饼的甜蜜场景,让我特别欣赏,也特别感动,因为月饼上邮票,是我很久的期盼。另外,第二枚“赏月”邮票画面上,还有瓜果等吃食。同时我发现这一枚“全家吃月饼”邮票,是中国邮票发行史上的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次。这可能是在我们中国人传统文化的思想深处,吃好像是不能登上台面而宣扬的,什么“民以食为天”也被有意无意之间而轻视。具体到吃月饼那就更难登上有“国家名片”之誉的邮票了。同时发现港澳台的邮票上也全都没有吃月饼的画面。邮票内容全是赏月、拜月、嫦娥、月为媒、蟾蜍、张挂灯彩等传统节日习俗。我以为中国邮政发行“吃月饼”邮票,虽属小事,没几个人去关注,但小事不小,意义重大,因为这体现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这种改变则让我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
中秋节吃月饼,以及赏月、拜月的习俗,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人的月亮崇拜,一切围绕月亮为中心。
而回忆小时候过中秋节,感觉这一天晚上的月亮最圆、最亮、最美,记得童谣这样说:“八月十五月亮圆,圆圆月饼甜又甜。月亮圆,月饼圆,家家欢乐好团圆。”还有一首儿童歌曲,我能记下前几句:“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
可我小时候吃的月饼,和爷爷没关系,我爷爷在我出生前就已逝世了,所以体会不来“爷爷为我打月饼”。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妈妈一人做月饼。当年西安老街巷里,几乎每家每户都自己做月饼,家中都有做月饼的木头模子。我家的月饼模子是枣木的,厚墩墩的异常结实,用得久了红油油得发亮。模子有两个圆形凹糟,里面雕的菊花和蔓草纹饰图案,中间一个福字。我的父亲是八级铅工,做模具是他的专长,我猜想家中这件月饼模子大概是他老人家雕出来的。月饼中包的馅最重要,用料五花八门,主要是各种果仁,一般最少五种,有核桃、花生、杏仁、芝麻、松籽,白沙糖、蜂蜜、青红丝、鸡蛋,有专门砸碎的冰糖粒粒,以及桂花、玫瑰等芬香的干花瓣。我九岁时上小学四年级,就已开始帮母亲一起动手做月饼了。把包上馅的面团,压进月饼模子圆形凹糟里,压实按平,然后把月饼模子翻过来,轻轻在案板上一磕,一个纹饰图案精美的圆月饼就好了。再放进平底铁鏊锅上烙。从小就谗嘴的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吃刚出锅的热月饼,那个又烧又烫、又香又甜的感觉,记忆太深刻了。
2016年,中秋节前一星期,我随西安市文史馆去陕北考察采风,路过绥德县城时专门买了几斤酥皮绥德土月饼,好像也叫纯手工雪花老月饼。本来并不想买,可开车司机是这家卖土月饼的老熟人,介绍他家现做现卖,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老月饼如何好,如何是绥德土月饼第一家。卖月饼的还给我掰了一小块让我尝,谁知一进嘴,我就决定买了。因为我吃到了小时候自家做月饼时的老味道。果然,回西安过中秋节时,拿出让客人尝,这种朴实而少油缺糖又香酥的绥德土月饼,竟特别受人欢迎,连吃带拿的三斤多土月饼,一天就全解决了。而家里剩下的全是亲戚朋友送的包装精美,里三层外三层的名牌月饼。
月亮象征团圆,也是故乡的象征,农历八月十五自古以来就是亲人团聚的佳节。中秋节讲究吃的月饼是圆的,月亮圆圆,月饼圆圆,极具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