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表哥,人称“老曹”,出生于1964年,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曾在淳化县北城堡、官庄乡任职达17年之久,本世纪初曾任县城电视台的记者、编辑,如今是县城文明办一名普通干部。
提起他的故事,人们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他本人对自己的事也是满肚子的委屈,不知从何说起。
在父母眼中,表哥有些 “傻”,只是想着公家的事,对家庭却有些“不负责任”,儿子大学毕业好几年没有正式工作,婚事迟迟没有着落,他也不操心。表嫂总是埋怨表哥对自己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儿子的事漠不关心。表弟说起他也是怨气冲天:“荣哥这人怎么说呢,娃不管,家不顾,快一辈子了还是县里文明办一名普通干部”。但在同事和村上干部群众眼中,都觉得表哥这人厚道本分,踏实肯干,能力特强,人缘好,年年先进。
自从扶贫开始, 表哥被安排到淳化县卜家中心东庄村开展帮扶工作,五十几岁的人来回山路四五十公里,周周如此,从未间断,硬是将他所帮扶的对象——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张延安,帮了起来。
说起张延安,村上干部讲:“四十好几了,仍然是光棍一个,就一个字:懒。”有一年下暴雨, 村上干部看到他住的窑洞不安全,帮他搭了临时帐篷,可张延安硬是躺在窑洞不起床,直到村干部离去,他硬是没哼一声。
我和表哥谈起张延安时,表哥赞不绝口,兴奋地说:“我听了村上干部的介绍后,来到张延安家,想带他去县城洗个澡、理个发,并买两身像样的衣服,可张延安却拒绝了,说是不想随便花别人的钱。这让我有点意外,我忽然觉得这个人似乎并没有外面说的那般不堪。他是一个有志气,有希望的撅人。”
为了帮助张延安改变现状,每天只要到村里,表哥总是第一个跑到张延安家中,坐在过去连邻居都不愿意坐的炕头上,为他讲解脱贫政策,帮他解开心结。推心置腹地对他说: “兄弟,只要你不放弃自己,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想办法拉近彼此的感情,并时常帮他打扫卫生、整理住处。看到张延安平常吃饭没有菜,便到县城买了新鲜蔬菜送去;2018年的端午节,他还特意为张延安送去了蜂蜜,希望将来有一天,他的日子会甜甜蜜蜜。
有时候得知张延安没有零用钱时,表哥会随即掏出100元递到张延安手里说:“以后我们就是兄弟了,这钱就当借你的,有什么困难就跟我说。”从那之后,每天到张延安家走访便成了他的“扶贫必修课”。
为帮助张延安,春耕时节,表哥给他送去了化肥、地膜、玉米和黄豆种子,并和张延安一起在荒废多年的庄稼地种上了地膜玉米和黄豆,还和张延安一起查看麦田,规划生活前景。在他的带动下,张延安的生活慢慢有了变化:以前从来不叠被子的他,现在床单被套、衣服一周都要洗一两次;还靠着双手,用两周时间拔完了自家3.5亩麦田里的杂草。
为了让张延安彻底告别贫困,表哥积极联系县林业局,为张延安争取到了新品种核桃树树苗50余棵,并和张延安一起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把树全部栽到了地里。
张延安发自肺腑地逢人就讲:“老曹哥从来没有瞧不起我,更没有可怜我,他给了我尊重和信任,咱再不努力将日子过起来,对不住人嘛。”
有了产业、有了对生活的信心,张延安变得一天天自信开朗了起来。“现在的延安变化大得很,人精神啦,勤快啦,房前屋后也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说起张延安的新改变,村上的干部群众不由得啧啧称奇。
前几天,我又听说表哥托周边人给张延安介绍对象呢,想让他建立个家庭,生活有奔头就能甩掉贫困的帽子。
对于生活中亲人、朋友的误解埋怨,表哥只能低头不语。
但对于张延安变化的点点滴滴,表哥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这就是一个山区扶贫干部的苦与乐。
(作者系西禹公司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