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拍 (Snap Photography) 顾名思义就是抓住时机,把瞬间出现的情景拍摄下来。什么样的抓拍才算好的抓拍?我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就是最好的。好的抓拍能与大家产生最直接的共鸣,能把人的思维直观带进照片所辖的场域。也就是说,欣赏者能从抓拍的照片中找到闪光点或记忆点的瞬间。
身为一名交通部门工作者,经常深入公路建设施工现场捕捉创作灵感。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一点,那就是题材的选择必须是自己熟悉、了解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在心怀感动的同时再去捕捉那些无法复制的瞬间。
用眼睛去看。对于摄影师来说,“看”不单是用眼睛观看事物,我认为把这种“看”称之为“有创造力的观察”更为贴切,它能让你挖掘到某一事物具备成为一张好照片主题的潜力。诸如部分潜力爱好者唯独深入“能出片”的地方才会有创作的欲望,其实在我们周围,随处都可以发现拍出优秀摄影作品的题材。因此,要拍出好的照片,首先必须要“看”到。记得2015年7月,单位一位年轻的同事担任国道108线施工现场工程师,由于经常工作在室外烈日下,他的皮肤被晒得黑黝黝的,脖子上搭了一条毛巾,衣服已经被汗渍浸湿了不少。。在看到他与几位同事工间聊天时,憨厚的脸庞上露出笑容的那一刻,我迅速按下快门,留下了这精彩的瞬间,起名为《劳动最光荣》。2018年9月《劳动最光荣》获得了中宣部宣教局主办、中国摄影家协会承办的“最美中国人”各民族群众笑脸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并在“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活动中展示。并获得2017年度《中国公路》杂志摄影月赛一等奖。
用心灵去悟。摄影作品要抓住读者的心灵,构图必须突出主体。好的摄影作品,能够让读者见到她时眼睛一亮,即刻读懂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并产生心灵的震撼。这种震撼力从何而来?其实就是充分体现摄影作品的主体产生的力量。2019年8月,得知《中国公路》杂志征集9月月赛作品,主题为“炙热”。于是我就随单位路面小修作业队来到崇山峻岭的国道242线,时值天气温度高达35℃以上,山里中午的空气显得格外闷热,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而修补坑槽的任务几乎全是靠人工作业完成,养护工们手持铁锹、脚踩着犹如礼花绽放般从自卸车上滚下来高达150℃的沥青拌合料,紧张有序的完成着坑槽的填补、碾压,看着一股股蓝烟从地面袅袅升起,工人师傅挥汗如雨的情景,我迅速跳到路边的排水沟,采取仰拍的手法,记录下了《 “沥”花下的奋战》这幅作品,后来这幅作品入选,刊登在《中国公路》杂志2019年17期。在拍摄时,我想炙热不是公路养护工脸上的汗水,不是地面爆表的温度,而是想通过这幅画面,我们看到的更是公路人的执著与热爱,坚持与拼搏。
用相机去抓。必须熟悉手中的相机和镜头,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才能在现场光影万变的情况下,拍摄出有特点的摄影作品。通常情况下,相机的参数我是根据被摄物体所要表达的意境、表现手法和现场环境,以及对光线的敏锐观察和感受去设置,使用的镜头是70-200mm变焦镜头,因为长镜头可以在较远的地方拍摄,不影响被摄者的注意力。另外长焦镜头光圈过大的时候景深会很小,虽然突出了作品的主题但背景过于虚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围施工环境的体现,依照以往的拍摄经验,我平时的拍摄光圈往往设置在f/4、f/5.6。其次就是运用相机抓拍的瞬间,摄影者的心理素质必须过关,对挖掘到的能打动作者的镜头要敢于下手,不要犹豫,毕竟摄影本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机缘巧合。2016年7月,单位在国道242线华金路段担负中修工程任务期间,我来到工地,与他们共同生活了两天,拍摄了大量的素材,部分作品被《渭南日报》黄河周末版用了三分之二的版面刊登。其中一幅作品《养路工的双脚》是我在拍摄时,看到一位农民工正坐在路边的护栏上用路边捡起的瓦块抠掉沾满鞋底厚厚的沥青拌合料,我便用手里的70-200mm长焦镜头抓拍,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该作品2017年3月在陕西省交通厅举办的“两学一做追赶超越”书画展中获得摄影类一等奖。2017年10月刊登在《人民摄影报》第41期。编辑老师给予了这样的点评:不是热火朝天的施工,不是汗流浃背的工人,更不是立功表现的瞬间,只是鞋底这厚厚的沥青就可以让读者见微知著,了解到养路工人的艰辛和奉献,如果在背景中纳入施工场景,信息会更全面。
从事公路交通管理工作二十多年,在干好日常本职工作的同时,我都抓住每次深入施工一线的机会,努力创作出更多的能反映行业风采的摄影作品。要把公路施工现场的抓拍好,除了上述三点之外,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对摄影有兴趣,要用心去拍摄。每位爱好者都应仔细想想:为什么同一个地方有些人拍出来好看?有些人拍出来普通?这在于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在于你对你所拍摄对象的心态。你是否有独特的角度,你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总而言之,摄影除了平时的练习,关键是靠平时的积累,没有长期的摄影的积累和对摄影的执着追求,就不可能有瞬间的爆发。
(作者系渭南公路局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