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期 第183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12-03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第一版 下一版 >
山间有好路 脱贫又致富
安康市“四号农村路”建设纪实
新闻作者:文 / 图 周迎春 刘欣

近年来,安康市把建好“四好农村路”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手棋,打基础、补短板,强管养、抓示范,畅物流、优服务,全面完成交通脱贫攻坚任务,为今年9个贫困县区如期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36万公里,实现100%建制村通路、通邮、通客车目标。旬阳县创建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石泉县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为贫困山区“四好农村路”建设交出了安康答卷。

聚合力 建设快步推进

精准脱贫补短板。“十三五”以来,完成投资92亿元,改建县乡公路548公里,新修通村通组路5012公里、产业路2500公里,整治通村公路“油返砂”4240公里,实施桥涵配套和危桥改造5681延米、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050公里、完善工程2282公里,解决了深度贫困村30户100人的村落“最后一公里”通路问题,增强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

整合资金解难题。采取“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办法,中省争取一点、政府补助一点、银行贷款一点,并积极整合财政专项、扶贫专项和其它涉农类建设资金。地方整合和自筹资金达到45.6亿元,占总投资的近一半。仅汉滨区就多方筹集资金5.8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旬阳县融资6亿元发展产业路,申请企业2亿元资金建设通村通组路。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基本形成,促进了农村公路加快建设。

凝聚合力强保障。坚持“合力办交通”原则,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农村公路发展。本着既要保环境、也要保建设的“双保”要求,国土、环保、林业、文旅部门经常实地指导;公安、水利部门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恶性竞争行为,对符合开采条件的砂石企业快速审批,提前核定砂石地材等最高限价,保障了地材供应;编制部门核定县区质量监督机构人员,确保质量监督全覆盖;全市推广石泉县事务同勤、矛盾同调、问题同治的“三同协调机制”,采用“清单制+责任制”的方法,有力推进了路地共建。

强机制 管理日益规范

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安康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在交通脱贫攻坚工作中进一步整合项目和资金的通知》《关于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明确了创建任务,制定了工作措施,为“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两个纳入”全覆盖,形成了县、镇、村三级管理体系,明确了各自职责。由市县区财政按照比例足额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

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安康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推行三级“路长制”、养护经费增长机制、联席会议制、目标责任“负面清单”考核等制度,对“四好农村路”资金、考核奖惩等进行了全面落实。各县区政府也将创建“四好农村路”列入各相关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为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推动作用。

综合整治路域环境。将路域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景点、休闲农业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实行路警联动治超,依法保护路产路权。平利县在大广路设立农村公路超限检测站,落实治超人员12人,驻站交警2人。采取“交通局修路、林业局栽树”的办法,因地制宜做好美化绿化,努力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

勇创新 养护方式多元

探索养护新方式。7个县区顺应市场变化组建了专业养护公司,负责养护县乡公路。3个县按照传统模式由农管局直接负责日常养护。各县区结合脱贫攻坚基础设施管护问题,出台了村级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石泉县推行农村公路“一长四员”机制,镇坪县实行“养护公司+精准脱贫”,汉滨区力推“公益性岗位+贫困户”,有效破解了农村公路管护人力不足的难题。

探索灾毁抢修新路径。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在石泉、汉阴、平利、镇坪、白河5个县开展农村公路灾毁保险试点,承保农村公路5695公里,为多渠道及时筹措水毁修复资金、提升农村公路抗灾抢修能力开拓了新路径。尤其在今年汛期安康遭受重大暴雨灾害,道路抢修保畅过程中,理赔费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信息化管理新思路。汉阴、石泉、旬阳等县利用智能化大数据管理平台,集公路养护、应急处置、路政管理、灾毁理赔、治超等为一体,逐步实现“四好农村路”网格化管理。石泉县开发了“智慧养护”“智慧运管”“智慧治超”和“智慧海事”四大管理系统,并建成全市首个非现场执法不停车自动检测系统,形成了集数据汇总分析、违法信息抄告、执法监督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化发展格局。

优服务 运营提质增效

打造客运网络,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按照“政府主导、行业监管、市场运作、奖补支持、全面推进”的原则,建立以县城为中心、镇为中转、建制村为支点的三级农村客运衔接体系,形成以城乡公交为主体、县镇班线为骨干、通村客运为补充的客运网络,实现公交线路与农村客运班线、通村客运的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了老百姓“出门走好路,抬脚上公交”的良好愿望。

因地制宜,着力解决偏远群众出行难问题。针对客流较小、出行规律不明显、相对偏远的建制村,放宽车辆准入条件,鼓励7座、5座乘用车从事通村客运,实行“区域经营+电召预约+政府定价+财政补贴”的运营方式,满足群众日常出行需求。村规民约将村域内的私家车纳入应急值班体系,满足群众急事紧事出行需求。

推动邮运融合发展,双向畅通农村物流。整合交通、邮政、电子商务等资源,建成市中心城区快递统一分拣分拨、网格化绿色配送,县级集中分拣、镇级统一配送、村级个性服务的三级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对发往乡镇、村的快件集中分拣,分区开通物流班线,进行统一配送。对物流班线车辆不能到达的村,依托现有农村客运网络,采取“农村客运+物流”的融合发展方式,利用邮政电商网点、农村超市商店等综合服务点,采取快件代收、代递、代存等灵活方式,解决了工业品、日用品到农户和农副产品卖全球的上下双向畅通问题。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