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期 第182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11-22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第一版 下一版 >
石泉:“3533”模式打造“四好农村路”
新闻作者:​ 文 / 君 舟


石泉县属于秦巴连片贫困县,境内山大沟深、河流密布、地质结构复杂,面对公路建设成本高、难度大等难题,石泉县委、县政府抢抓脱贫攻坚、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目标,大力推行“3533”工作模式,即“三个注重建好路、五项措施强管护、三项融合保运营、三个结合促发展”,全面推动农村公路建管护运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内通外连、通镇达村、入户进园”的路网格局,农村客运和物流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先后入选“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和“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做到“三个注重”

注重规划引领。以“十三五”规划为蓝本,按照“连通高速路、拓宽县乡路、提升村组路、打通断头路”的思路,充分考虑城镇布局优化、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出行需求,不断完善路网格局,截至目前,建成县道3条105公里、乡道19条292公里、村道562条1470公里。

注重多重保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两个纳入”,通过债券、贷款、保险、“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资金,并强化督查考核和结果运用,为“四好农村路”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出台《关于促进农村公路建养管运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农村公路建管护运日趋规范。推行交通项目质量信用评价机制,不断健全“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四级质量保证机制,质量安全态势稳定。

注重资金配套。建立农村公路资金分级筹措长效机制和养护资金自然增长机制,累计筹措资金5.15亿元,用于市县共建项目、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和管护,县域交通环境不断改善。

推行“五项措施”

建立综合管护新机制。出台《全面推行农村公路“一长四员”实施方案》,由县镇村主要负责人分别任“三级路长”,整合农管部门道路养护员、镇村路政监督员、住建部门环卫保洁员、交警部门安全劝导员676人,有效破解了农村公路管护人力不足的难题。

搭建养护治超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养护、无人治超平台,通过“信息收集上传、后台分析处理、任务分类转办、办理结果反馈”工作流程,实现了动态监测病害、预报工程数据、快报公路阻断和实时记录传输超限运输车辆违法信息,确保了农村公路养护、执法规范高效。

实行灾毁保险全覆盖。抢抓省市农村公路灾毁保险试点机遇,将全县1867公里农村公路全部纳入保险范围,2018年投保167.8万元获赔资金316.96万元,有效解决了灾毁路段抢通修复难题,为“四好农村路”建设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力保障。

健全应急抢险保畅机制。建立“一中心四工区”,以县级交通机械化养护中心为“主力军”,按照“定人、定路、定设备”原则,采取“县级常备、各镇租赁”方式,强化应急抢险保畅能力建设,确保第一时间投入道路应急抢修。今年入汛以来,累计清理道路塌方3万余立方米。

推广交通安全管理“125”模式。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1套班子,组建道路综合监管和安全协管2支队伍,落实道路综合监管、隐患治理、车辆管理、信息共享、经费保障5项机制,常态化纠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近三年共整治农村公路安全隐患925.4公里,危桥改造5座395.79延米,确保了全县农村公路安全生产态势稳定,有效降低了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

实现“三项融合”

深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发展。以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出行为目的,建成二级客运站1座、五级客运站6座、公交总站1座、客运停靠站点125个;开通客运线路45条,投入车辆162辆,形成了城际客运、县内班线、城乡公交、通村客运四个层次客运网络体系。

不断拓宽物流网点覆盖范围。整合县级物流站场、乡镇快递物流、邮政配送、电子商务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成县级物流中心1个、镇级物流站11个、村级物流点140个,形成了快速便捷的县镇村三级物流网络。全年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物资、农副产品等输出输入量约2500余万吨。

打通农村客运物流“最后一公里”。创新互联网应用,建成智慧运管系统,提供合规网约车、小件货物快运等服务,实现公交和客运车辆智能化调度,通过电话、手机APP、村委会PC端等方式,实时查询车辆位置、到站时间、预约出行和货物运输,有效解决了客运物流镇到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县镇村三级物流网络建设,实现了镇通班车和村通客车两个100%,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水平达AAAA级,有效破解了群众出行、生产生活物资双向流通问题,确保了城乡交通运输便捷高效。

实施“交通+3”工程

“交通+脱贫攻坚”。累计建成贫困村通组路、连户路900余公里、便民桥320座,打通了生产原料物资和农副产品运输瓶颈,公路沿线特色种养殖、生产合作社、农产品深加工、移民社区工厂、客货运输、农家乐等产业蓬勃发展。

“交通+全域旅游”。先后完成G210过境线、石蒿路等4条公路113公里改造提升,建成县城至鬼谷岭景区等5条旅游专线公路101公里;建成游客集散中心5个,改造公路服务区5个,建成5条旅游景观公路94公里;开通景区公交专线和客运班线6条,互联互通的旅游公路网络基本建成,基本实现了“四个一”的旅游交通环境,即一路畅通、一路安全、一路风景、一路休闲。全县旅游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幅达到20%以上,直接带动13万农村群众增收。

“交通+产业发展”。先后实施产业路、园区路400余公里,带动发展蚕桑7.5万亩、黄花菜1.1万亩、烤烟5000亩、紫皮长茄3300亩,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41家、社区工厂21家。农村公路已成为“以路带农、以路促旅、以路兴业”的加速引擎。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