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宣,梓宣,快来快来,看看谁来了?”随着李银存的一声吆喝,从小区楼道里跑出了他的女儿李梓宣。
“叔叔,阿姨,我有新家了。”跑到我们眼前的李梓宣,羞涩中带着雀跃,指着身旁一楼的窗户说:“这就是我的新家。”
这应该是瑟瑟深秋里最晴朗,最开心的一天。当我和同事们来到县城西七公里处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走近老君七期二区5号楼一单元一楼东户李银存家门口,我们的心彻底被激活,甚至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面对他家分到的通透、亮堂的新房,面对刚刚打工回来的李银存,和刚刚放学回来的李梓宣,我们的心情因为激动难以平静。
李银存是龙骨岩村五组村民,家住离村委会六公里远的大西沟里。因为家境贫穷一直没有找到媳妇。五十岁时遇到流浪到村里的39岁智障女人黄春芳,与其结婚成家。婚后居住的两间泥土房不幸失火,县民政局给补助了17000元,让修缮恢复住房,谁料又逢妻子难产省城住院,花光所有补助款和家里仅有积蓄……无奈的他们,只有租住在邻居家三间土房里。
2013年李银存家被识别为贫困户。2016年我们单位包扶该村后,包扶李银存家的同事张晓红深感他家贫困情况严重,多次深入他家,访贫问苦,宣传国家扶贫政策,鼓励他们振作精神,督促、联系李银存已经四岁的女儿李梓宣进入龙岩小学学前班,帮助指导他家发展养殖业。张晓红还多次发动、带领同事们向李银存家捐助衣物,孩子学习用具,他本人经常给李梓宣买玩具、零食,去龙岩小学看望她,向老师询问她在校情况。当他看到李银存没有文化年龄大,妻子智障不能正常与小梓宣交流,也不能照顾孩子生活起居,孩子因缺乏母爱总是不言不语紧锁眉头时,他就动了认小梓宣为干女儿,接她来城里,吃住他家,由他和妻子照顾、资助上学的想法。和妻子商量好后,他几次去李银存家试探,发现李银存虽然家庭贫困,却视小梓宣为掌上明珠,为孩子吃啥苦受啥罪他都愿意,只要孩子能在他身边。至此,张晓红明白小梓宣是李银存全部的希望和寄托,如果他要领养孩子,李银存思想上通不过,精神上承受不了,所以他就断了这个想法,转而把这份爱心变成切切实实的帮扶。虽然这几年该享受的扶贫政策李银存家都享受到了,但因为他每天要接送女儿上学,根本没有时间和办法出去务工赚钱,家里的居住环境,生活面貌还是没有很大改观。
我和几个同事,受张晓红影响,曾多次随他去李银存家,捐衣捐物,打扫卫生。还记得我第一次去他家是2017年冬天,空荡荡的三间土房里,除了一个老旧破烂的两格子柜,就是一张坑坑洼洼的床。一家三口四季的衣服,乱七八糟堆放在一个旧木箱子上。我问娃平时写作业在哪儿,李银存指着一个歪歪扭扭的椅子说,娃就趴在这。我听后一阵心酸,我说以后有机会了我把家里的桌子给娃拉一个过来。可是后来,每次去包扶村时急急匆匆,翻山越岭一路颠簸,到村里后忙着干自己的工作,一直都没兑现我说的给李梓宣拉书桌的话。
2019年8月底,李银存终于搬出了莽莽大山,携妻带女住进了县城西边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秋深风寒,从山的那一边到县城的这一边,李银存一家过得怎样?女儿上学和老师、同学们相处如何?李银存找到活干了没?智障腿脚不便的黄春芳习惯新环境了没……这些问题又成了张晓红和同事们的心事。昨天,当我知道大家要去走访李银存“新”家时,就从家里抬出一张刚买不久的电脑桌,擦拭干净,我要兑现自己几年前说的话。与此同时,张晓红抬来一张木床和席梦思床垫,单位上也给买了餐桌和凳子,还有一些孩子学习、生活用品。
进门之后,李银存的“新”家果然如我所料,除了简单的锅灶用具,一个茶几一张旧床,再没有其他家具用品。我们的到来,李银存显然很欣喜,他一边和大家摆放抬进来的家具,一边告诉大家女儿上学在小区外不远处的老君小学,来去不用接送有小区同学相伴,自己也有空子揽活干了,在墓场搬砖每天能挣200元工资……听着李银存的絮叨,同事们都为他家高兴,好像看到希望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身上充满无穷的力量。小张、小宋帮忙整理随处乱放的生活品,美女小李给孩子洗头、梳头,辅导作业,晓红和李浩比划着以后买了电视放客厅什么位置,老叶叽咕说天冷了这家里还需要个烤火炉……
我们离开时,李银存一再挽留大家吃饭,他说家里或者外边饭馆吃都方便。我们摆摆手,谁舍得吃他的呢。而后大家相视一笑,也为忠厚老实的李银存说这话时的底气和诚意,为李银存一家未来的美好生活。(作者系丹凤公路段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