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唐代为长安,大唐长安城设有东市、西市。东西两市各在唐长安皇城朱雀门外号称天街的朱雀大街两侧相同的位置,左右对称,分别位于皇城外的东南方和西南方,占地面积也基本一样。东、西两市形成唐代都城长安城的商业格局。
东市、西市还引出“买东西”之说,为什么不说“买南北”呢?用五行说解释,是因为东西属金木,可以买卖,南北属水火,水火无情,不能买卖。
但“买东西”这一说法在唐以前可能还没形成,因为北朝民歌《木兰辞》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再者洛阳城隋唐两代除了东市、西市,也有南市、北市。并不全认可什么“南北属水火,水火无情,不能买卖”。其中属火的南市规模还最大,最繁华时商户有三四千家。当时,各类重要商品如金、银、珠宝、瓷器、皮毛、丝绸等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洛阳南市,再从这里发送到全国各地乃至西域、日本等地。追溯其源,发现洛阳东汉已有南市、北市的叫法。后来河北保定,上海也有南市、北市,天津有南市食品街。如细查,中国城市中东南西北有市场的肯定不少。深入研究之,就很有意思。唐代长安的“东市、西市”引出“买东西”说法如果确立,那“买东西”源于长安,就是独一份的了。
大唐之东市,是长安城中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的两大中心之一。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毗连,十分繁荣。隋代称都会市,唐改东市。《长安志》载:“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东市内街道两侧不仅有笔行、酒肆、铁行、肉行、麸行、绢行、药行、乐器行、雕版印刷行、金银行等一应俱全,另有赁驴人、买胡琴者、杂戏、琵琶名手、货锦绣财帛者……东市繁荣景象让人印象深刻。
东市四周的具体范围是:东接西安交大西侧,南联友谊东路,西临安西街东侧,北挨咸宁西路。我与文友商子秦、渭水曾住过的乐居场正好处在中心位置。我们三人1997年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为的是创作电视专题片《老三届故事》,所以对乐居场以及东市就相对熟悉了。
乐居场20世纪70年代时有七条巷子,乐居正街及一巷至六巷,面积确实不小,应该有千亩之地。曾经属于西安最后存留的城中村。
乐居场南边的乐居场小学一带是唐代长安城东市的遗址地,由于当时大批商人聚集,车辆必在此停放而设置停车场,停车场也被称为“落车场”,停下了、歇下了、住下了也叫“落脚”。再如知青下乡插队转户口叫落户,当土匪被称“落草为寇”。“车”也念成“驹”,例如中国象棋中车马炮就念成“驹马炮”。未央区徐家湾的车家堡,也被西安人念成“驹家堡”。《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写为俱家堡,现村牌写为车家堡,地图亦标为居家堡,老百姓也叫居家堡。
清代乐居场还称为“落车场”,后按落与乐,驹和居谐音,雅化为“乐居场”。一下变“长安居大不易”为乐居,好不吉祥如意。奇妙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千年之前就曾居住在紧挨乐居场东边的常乐坊,取常乐坊的“乐”字,白居易的“居”字,正好配成今日“乐居”二字,不知冥冥之中是否有什么天意巧合的蹊跷呢?虽然无稽,但亦有趣。我简直为自己这一偶然发现,连呼神奇了。
乐居场人以自己在唐长安城遗址的大唐东市而骄傲。这大唐东市所处区域大部分和乐居场重合。我的朋友老三届企业集团创办者王克良家住乐居场,他记得他小时候的1959年,母亲就被考古队雇用,和几十个村民一起在乐居六巷附近拿个小铲铲挖探东市城墙地基。
昔日大唐东市位于长安城东,西接平康、宣阳二坊,东连道政、常乐二坊,北邻胜业坊和兴庆宫,南和安邑坊、亲仁坊相接。“南北居二坊之地”,曾是一座封闭式的小城,东西南北各长600步。四面各开2门,有8个门,可称唐长安城的城中之城。四条大街在东市城中交叉成“井”字形,把该市划分成九个方形区域。东北隅有放生池,是分浐水渠水自道政坊东面引入城内,灌注于此而成,俗称“海池”,与兴庆宫“龙池”相接。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武宗会昌三年(843),“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官私钱物金银绢药总烧尽”。《唐代长安词典》载:“市内又有很多专供中外客商寄存和出售货物的邸店和饮食摊点、旗亭酒肆、旅社客馆等。此外,还有不少居民住宅。东市署位于该市中心,次东为平准局。佛教寺院资圣寺在市内西侧,西北街为刑人之处。”
不同于西市的是,由于京师王公百官的居住宅地多在城东,靠近该市。加之东市离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较近,还与兴庆宫紧邻,诗人李白就多次进过兴庆宫,我想象着他是带着醉态进的。这种醉态曾经让诗圣杜甫极为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兴庆宫沉香亭,李白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演绎了一代诗仙的得意和放纵,让一些“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人汗颜。他还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清平乐》: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传说李白也在这一带居住过。东市周围多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住宅,例如发动“安史之乱”的罪魁安禄山,与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名臣郭子仪,这一对生死冤家,就都住在西南角的亲仁坊。还有唐高祖李渊的岳父窦毅、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哥哥杨国忠,以及李林甫、高仙芝、李吉甫、李德裕父子,还有书法家诸遂良,诗人贺知章、柳宗元等的宅第,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上等超豪华的奢侈品极多。
东市靠近三大内,周围多是勋贵官僚豪宅,但商业反而不如西市繁荣,这是因为唐代重农抑商,视商贾为“贱类”,以工商为未利,朝庭并严禁百官入市。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就多次颁布禁令,据《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新唐书·太宗纪》载:“禁五品以上过市。”《新唐书·德宗纪》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德宗又下诏:“禁百官署邸贩鬻”。还有《朝野佥载》卷四记载:武周时期官张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将入三品。一次退朝,就因为在路旁买一新熟蒸饼,于马上而食,结果遭御史弹劾,而未能升迁。武则天特为降敕:“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可见统治者严格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工商业限制、打击,全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政权。当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官商勾结,官员依仗其手中的权力获得利益。
《唐代长安词典》还记载:“1959年至1962年期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曾对该市范围进行了大体勘察,又对东北隅的放生池进行了部分发掘,还对该市的形制和街道等作了复查和实测。经过勘察,测得该市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924米,比西市略小。四面围墙均保存了部分墙基,西北角和西南角均完好无损,东墙仅中部偏北尚有120余米一段,其余已破坏无存。”
探测中仅找到了西街北部和南街的西部各一段。街宽近30米,比西市街宽约一部。东市东街的北门也被发现,门宽4.5米,门上应建有门楼。
大唐东市众多遗迹的开掘,让我清楚地看到东市的布局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确实是九宫格局,两纵两横4条主干道,且商户基本是前店后坊,极具特色。这里还发掘出了唐代道路、水沟、木桥、作坊、窖井、渗井、泥池、陶瓮坑、玉器和骨器加工地点等遗迹。以及出土了唐代砖瓦、陶瓷残片和三彩器、铜器、玻璃器、宝石戒面、开元通宝钱币等文物。尤其是发现了井深均在3米左右的3口水井,2口都用砖砌过,井底平铺有砖。看来,当年东市范围的地下水相当丰沛。令人惊讶的还有,在出土的一个唐代遗留的瓷壶的底部写着“×家酒店”四个字,让我真有点穿越的错觉,唐代竟然已有现代“酒店”之称呼。
说起对东市遗址的保护,乐居场人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我也了解到1985年至1990年按规划给东市遗址留了300亩地,后卖给房地局,最后都盖了拆迁安置房。到了2005年拆迁改造乐居场也是以保护东市的名义实施的,给东市遗址又规划了300亩地,但最后都盖了房,东市遗址保护建设却迟迟不见动静。如今的西安,如果有西市而无东市,那就“东西”不全,让人深感遗憾啦!
后来又有了“两宫一市为重点的开发保护办公室”,两宫是兴庆宫和八仙宫,一市就是大唐东市,这里曾经是皇城“繁华高地”。这办公室设在兴庆宫。据说恢复重建的大唐东市规划面积大约三百亩地,已叫停附近在建一些房地产项目,令人欣喜。但如果异地建大唐东市,离开了乐居场这个遗址原地,那就牛头不对马嘴了。
而大唐西市的原址重建项目,走在了前边,使之成了唯一能反映盛唐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可以用丝绸之路起点命名的项目。西市已竖起了一座标杆,下来该看我们的东市如何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