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期 第183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12-2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山河难去 故人易离
《山河故人》观后感
新闻作者:万慧莉

导演贾樟柯的《山河故人》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了汾阳姑娘沈涛一家三代人从1999年到2025年情感、时代变化的故事。影片没有大喜大悲的桥段,中国式的隐忍,收敛情绪才是最深刻的基调。电影晕染最浓烈的一笔便是亲情的缺憾:父亲的突然离世,儿子早已经忘了生母的名字。即使这样,沈涛对未来也是充满自信和阳光的,在后来一个人的日子里,她没有再婚,父亲的突然离世,儿子的不在身边,少了亲人的陪伴,她没有惊慌失措,没有太大的情绪跌宕起伏。

山河县城

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个中国处于经济大变迁的时代,贫富分化逐渐加剧。山西煤矿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很长一段时期是山西成为经济强省的重要支柱。煤矿井下戴着安全帽的梁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举步维艰,张晋生则顺风顺水了很多,在儿子名字的选取上,可以窥到内心对于金钱的渴望和人性的世俗。他在经营煤矿间快速实现财富自由,一路奔腾,从上海直至定居澳洲。

地域性的标志,为了塑造山西人坚毅、执着的人物性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例如梁子内敛坚韧的性格,沈涛顽强执著的性格。地域环境在长期生活对一个人的意识心态、文化形态、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导演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地域性文化,从画面取景中尤为明显,山西的汾河,煤矿,花馍,古塔。语言也是导演对地域文化的首肯,是一种身份标识。方言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内涵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电影中每个人物都操着一口浓重的山西话。当然文化的落差也存在成正比的,不远万里,拖家带口定居澳洲,一口浓重的本土方言与身处的环境格格不入。流利英语的Dollar,浓重方言的张晋生,让他外来人的身份展露无疑。两种方言的时空交际,让他与有血缘关系的儿子格格不入,更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儿子的背后是故乡,前面是未来,向往的是自由。一心向往自由的他,却不知自由为何物。那个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在影片跳跃的时光中,我们感受到了电影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感受。

性格率真的沈涛在朦胧的三角关系中率性相处,两个人的争夺,三个人的共处,体现了明显的时代印记。1999年,新文明、新生事物的快速崛起,打破了三人之间看似平衡的动态关系,对于新环境,张晋生能够快速适应并融入,买来了沈涛钟情的CD,在洋气又聒噪的迪厅里与沈涛共舞。而梁建军在同等环境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保守和不接纳的态度,为沈涛在选择张晋生的天秤上又增添了一个砝码。二人的经历、现状和文化的交叠与冲突之间,张晋生敢于剥离、敢于突破,梁子则显得保守和内敛了很多。最后,梁子只能负气出走,背井离乡。

文化乡愁

人物性格在特定的地域特色中没有选择的被塑造。梁建军负重而坚忍地活着,为了竞争和尊严说出“我讨吃谁家也不会讨吃到你张晋生头上”的硬气话。然而,时光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对于人的雕琢会带来物是人非的感觉。说自己再也不回来的率真果决的梁子,生气地将钥匙扔在了房顶上。正是这一扔,将自己正式告别了故乡。15年的打磨后,身患重病的他,无奈只能携妻带子归乡,对于涛的慷慨帮助没有客套推辞,只是有气无力的言谢。身着大红色衣服的涛微笑着,道:“你的钥匙”。钥匙坚如磐石,人心温暖柔软,物是人非,山河依旧,只是故人沧桑。涛再也不唱伞头了,甚至欢乐的乐队从身旁走过,也是一脸平静。离开梁子家的时候她将自己当年的结婚请帖带走,掸掸土,重新放进包里。此时,我们无从得知内敛的梁子对于自己当初的态度和命运的无情是否感到后悔或无奈?电影在最后没有出现梁建军的结局,我想这个男人已经被现实和生活压垮了。

时间会带走一切。时光和人都是双向流动的,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是离不开家乡的,家乡是一个人的来路。那一串钥匙就是通往家的方向,也是母亲留给自己的念想。在米娅指着胸前的钥匙的时候,儿子犹豫了一下哭着说:“这是我的秘密。”这串钥匙是他与母亲的唯一联系,胸前明明挂着“家”的钥匙,却再也回不去曾经的故乡。儿子与米娅的忘年恋,是母爱缺失的情节,唤醒了自己对母爱的记忆,开始无法克制的牵挂,但还是没有勇气回到故乡。最深的挂念,往往说不出口。涛对于儿子是疼爱的,离别时给儿子送出一把家里的门钥匙,为了与儿子多呆几个小时,选择了慢行的火车,这样“车慢一点,妈妈陪你的时间长一些。”影片最后,涛包着麦穗饺子,甚至听到了儿子轻轻的呼唤。一辈子留在汾阳的涛,一直在与时代亦步亦趋。在与张晋生离婚分得的财产中成为了人人尊敬的“沈总”。而大洋彼岸,儿子早已经忘了牵挂他的人,只记得名字叫“tao”。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聚散不由你。这或许就是时空变化下的乡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地域的变化和空间的扩大越来越遥远,亲情终在遥远的时空和来回的交通工具上逐渐飘离,即便有浓烈的血缘关系,也需要感情的维系。在科技发达的时代,网络让我们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顺畅,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感情回归和呼唤。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我们因为一封付出牵挂与等待的信而幸福不已。

生命的孤独

影片中时间的轴向就像是每个人成长孤独轨迹的抛物线。画面从刚开始一帮人在欢快的跳舞,到最后涛在雪地里独舞,从三个人同行热闹温馨的画面,到最后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空间孤独落寞的生活着。追求自由却不知自由为何物,在三角关系的争夺中,激进的张晋生准备用枪解决梁子,然而在澳洲允许持枪合法的环境中,他拥有了一把枪,却不知道敌人是谁的悲哀。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每个人的故乡记忆。梁子的离去,张晋生的大洋彼岸,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向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和生活告别。我们都趋行在生命的旅途上,孤独和生命相生相伴。每个生命的本质都是孤独的,人人都在孤独地流浪他乡,故人都在渐行渐远,人迟早是会分开的。

年轻时涛穿的衣服多半是大红色或颜色鲜艳的衣服,隐喻了她内心对生活和未来的无限憧憬,到最后陪伴在身边的是一只小狗。热情奔放、骚气十足的红色,抑郁的灰色在某种程度上都在决定着人物的性格和生命。影片中的语言老师米娅则像是我们生活中的智者,永远生活在我们理智之外的思考中,看得通透又智慧。

影片的最后一幕,柔和又舒缓,有孤独自赏的温暖,孤独又落寞,有一种彻头彻尾冷入骨髓的大孤独。风雪中,沈涛在千年古塔前轻盈优雅的起舞,陪伴在身边的是一只小狗。山河依旧在,故人已离开,远方的游子何时归故里呢?她的泰然自若,心如止水,是多年来情感缺失练就的刚强意志,还是远离亲情的无奈之举? (作者系西禹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