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期 第183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9-12-24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秦筑直道
新闻作者:■ 王 蓬



我对秦直道了解始于1992年, 因承担纪录片《栈道》撰稿, 查阅典籍, 见王开主编《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 有秦直道专节并附图片, 子午岭上崭山填谷的遗迹宏阔, 深感震憾。1997年乘去榆林之便, 沿途关注秦直道遗迹, 见到协助蒙恬修道的秦太子扶苏墓地。2009年7月, 专访秦直道, 直到终点内蒙包头, 再西行河套、银川, 直抵贺兰山下, 行走阅读并举,总算对秦王朝修筑直道的背景、目的、起始、形置、作用及历史贡献有所认知。

秦修筑直道有特殊背景与明确目的。

早在西周, 北方犬戎、猃狁、义渠等匈奴游牧部落便不断侵扰中原, 典故“烽火戏诸候” 就是周幽王失信诸候, 被犬戎击败灭国。汉中南郑也因郑国受犬戎攻击, “其民南奔” 得名 。戎狄素为中原祸患,也是秦人素敌。秦人先祖原在秦州(天水一带)。早在西周,秦人祖先伯益,因替舜养马得力,得到舜的嘉赏,赐“嬴”姓并获得封地。西周时,伯益的后代非子又因替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到孝王赞赏,还封其地为 “秦地”。 此为秦人发迹之始,历数代百年, 却仍落后六国。至秦孝公起用商鞅,改革变法,励精图治,才日趋强盛, 最终“六王毕, 四海一”成就了统一华夏的大秦帝国。

但即便统一六国强秦也无法阻止匈奴南下劫掠。为解除边患,秦始皇下令修直道, 以便快速调集军队, 抗击震慑匈奴。先是,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击溃匈奴, 将其逼退至漠北,占据内蒙河套以南大片土地。之后,以军士为工匠修筑通道。据文献记载,秦直道是由今咸阳淳化秦代林光宫故址为始点, 沿子午岭山巅一路朝北,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横山、榆林, 穿过毛乌素沙漠进入鄂尔多斯草原, 再由内蒙东胜境内渡过黄河, 直达包头, 即秦时九原郡。这条南北通道长达700多公里。主体修筑在绵亘中国西部南北方向的子午岭山脊, 大体呈直线状,成为关中平原到北部边塞最近捷的通道,故称秦直道。

“秦直道”虽修建于2200多年前,由于穿越的地段南部灌木丛生, 中段为黄土高原,北段历经沙漠, 整体人烟稀少, 较少人类建设性损坏, 有不少路基得以保存, 比如富县张家湾便有段长达8公里的路段能通汽车。从保存的路迹看,并非今日普通道路, 极为宽阔恢宏, 路面宽度在30米至50米; 从路面看微呈鱼脊状, 以利雨水流淌,历两千年仍很光滑, 并无杂树生长, 足见夯土结实; 凡必需穿越的山岭, 挖崛垭口宽达50米, 充分利用子午岭山脊, 减少在川道盘旋; 采取“堑山堙谷”,是名符其实的“沿脊线”。与“沿溪线”一样至今保留在各种现代道路建设之中, 充分体现古人选道智慧。

如此宽阔恢宏的秦直道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动工,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便大体完成,只用了两年时间。那么, 在没有现代科学仪器测量, 与现代施工机械条件下,秦人是如何创造出惊世奇迹的? 看似不可思议, 却还是能从相关典籍与事例中寻到答案。

首先, 秦直道修筑得力于秦王朝大一统体制。商鞅变法要害是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军功,平民奴隶可凭借战功改变命运,极大调动起底层人群积极性,出现“家给人足”的繁胜景象。结果是一个富国强兵的秦国崛起西部,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秦统一后,加强中央集权,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筑长城、戍五岭,广修驰道,海内为一,秦虽暂短,却为创立华夏民族的统一做出了奠基式的贡献。

同时废除六国疆界,划全国为三十六郡。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改世袭为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防止割据确保中央集权,所以郡县制由此诞生并延绵千年。好处是能保障举全国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搞大工程, 比如连接六国长城的秦长城, 让世界久久惊叹的始皇陵兵马俑, 当然也可用30万大军修筑直道。

其次, 秦人此时己发现和使用鉄器。《中国冶金简史》记载:“ 近年来,在陕西临潼、咸阳一带,出土了不少秦的鉄农具和鉄工具,如鉄凿、铁铲、鉄犁、鉄锤等。” 鉄器的发现和使用 ,使秦王朝能够开凿郑国渠与广西灵渠,四川都江堰等不杇的水利工程。充分表明秦人已掌握水准测定、土方计算、方向把握等施工技术, 鉄制工具也注定会用于秦直道的修筑。使这项伟大工程有先进科技与工具支撑。

1995年初冬, 我曾专程赴上海, 采访抗战前夕修筑第一条穿越秦岭的川陕公路时, 保护石门石刻的工程师张佐周。在交谈中,张老从桌上取过一叠纸,讲他还思考了几个问题, 其中一个为:张良刺秦始皇疑为筑路用的铁锥?他讲:秦代严刑酷法,尽收天下兵器浇铸铁人;到处盘查,严禁私人携带铁器,违者处斩;唯独筑路之铁锥扔在工地,随处可寻,他当年在西北就曾见过秦时筑路铁锥,苯重硕大、足以伤人。

这与直道沿线发现筑路铁器相符, 据《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记载:富县村民周德虎便曾在直道发现铁锨, 残重达8公斤, 只有精壮劳力才能使用。联想秦军多系底层百姓, 渴望建立军功改变命运, 故秦军骁勇, 六国不能敌。一代名将蒙恬注定会把军功奖罚制度运用到筑路之中。700公里秦直道固然工程宏大, 但分解到30万精壮军士中, 平均3000名军士修7公里直道, 把渴望建立军功的热情用于修道, 两年时间应该能够完成。必须提到秦代严刑酷法,工程质量不敢马虎, 否则会受严惩乃至丧命。《三国志》中记载, 邓艾领军伐蜀, 命曹魏名将许楮之子许宁修蜀军退兵时烧毁褒斜道, 日后进军因邓艾马蹄踏穿栈道阁板, 许宁竟被斩首。再看修直道残存苯重硕大的铁锥、铁锨,只能让我们向付出辛劳血汗乃至生命的秦军将士致敬。

然在直道基本畅通,蒙恬谋划善后时,却遭宦官赵高迫害,于公元前210年吞药自杀狱中。包括因劝阻始皇镇压儒生被派到监督蒙恬修道的秦太子扶苏, 也在始皇死后,被丞相李斯伪造诏书,命其自杀,其墓地在今陕北绥德县疏属山上。他们命虽不测, 名却与秦直道一起被司马迁载入《史记》。应该说秦直道和秦长城一样,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遥想其时,子午岭森林茂密,荒无人烟;鄂尔多斯草原湖沼遍布、猛兽出没,蚊虫骚扰……仅是测定线路, 制定方案就绝非易事。何况是宽50米的车马驰道。沿途还有配套的兵站、驿置、邮亭……工程之艰,在中国乃至世界筑路史上都堪称奇迹!蒙恬排难应艰, 完臻其事, 功不可没。

秦王朝统一六国, 虽暂短的15年便被西汉王朝取代, 但秦直道却在后世发挥出巨大作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巡北边,从上郡入。” 表明秦始皇生前直道已畅通,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死后的灵柩,应是由秦直道运返咸阳。一个堪称伟大也以暴政出名的王朝就此落幕。

秦末汉初,连年战乱,灾荒不断。此时被蒙恬击败的匈奴趁机崛起, 先后击败月氏、楼烦、丁零等游牧民族,重新占领黄河以南地区。纵铁骑不断南侵,边塞城乡仍深受其害。

历经“文景之治”, 日趋强盛的西汉王朝改绥靖为抗击,秦直道便成为反击匈奴的重要通道。由于“秦直道”修建在子午岭主脉上,居高临下,沿直道进军, 不担心对手设伏, 后勤可充分保障, 凸现出重要的军事价值,西汉王朝曾多次利用直道。孝文帝刘恒是秦代以后最早驱车走直道的汉代皇帝。《史记·孝文帝本纪》记:汉文帝曾“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高奴县治所在今安塞县东南。说明汉文帝是由秦直道北去至上郡,再至太原。《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自泰山复东至海上,至碣石,自辽西历北边九原,归于甘泉”,所走的正是直道。这次巡幸,司马迁曾经随行,故能将直道的起讫之地明确记载,他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说“行观蒙恬所为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正是有了这条秦直道,汉王朝的卫青、霍去病、李广们带领的大军才会突然出现在匈奴面前,让他们措手不及, 占椐战场的主动。

公元前127年,匈奴到上谷、渔阳劫掠,汉武帝组织反击,卫青率军明救渔阳,利用秦直道行至今包头,却突然回军西扫,大败屯守黄河河套地区的白羊王、楼烦王,驱逐了匈奴,收复黄河以南曾被秦将蒙恬攻占的广袤草原,解除了匈奴对长安京畿的威胁,史称“河南之战”。之后, 西汉王朝在河套设溯方郡,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迁徙关东流民数十万人口到北地、上郡,实边屯垦,移居朔北之人带去农具、籽种和栽培技术,以及文化生活习俗,人居家安,促进了河套与边境的安定。

汉匈并非完全兵戈相见, 也曾和睦相处。比如东汉时,匈奴呼韩邪在“五单于争立” 中得到汉王朝的支持,统一匈奴全境,到长安城朝见汉元帝,请求“婿汉氏以自亲”,主动提出做汉朝女婿。汉元帝答应呼韩邪请求,在后宫征求外嫁宫女。王昭君便是自愿请嫁而名标青史!《汉书·匈奴传》记载了这个历史性的场景:“呼韩邪临辞大会,帝以五女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失于信,遂与匈奴”,呼韩邪感激万分,“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意思是呼韩邪临行,汉王朝为其举办欢送宴会,盛妆的王昭君由4名宫女簇拥下来到宫廷,王昭君的美貌与丰采,像一束阳光照亮宫廷,汉元帝大吃一惊,想留在汉宫自己享用,又无法失信匈奴,只好忍痛割爱。呼韩邪压根没有想到能够得到这样一位雍容华贵的绝代美人,大喜过望,当即表示愿确保汉王朝上谷以西至敦煌(今山西至敦煌近三千公里)的边塞安宁,这是王昭君为汉王朝做出的历史贡献。

呼韩邪与王昭君离开汉宫,行走的正是秦直道。之后60年间,整整三代,边境出现了“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吠犬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至今直道沿线内蒙古境内有昭君墓,沿途有关于王昭君的传说。表明秦直道也是一条和平友谊之道。

另外一位阅历传奇的才女也与秦直道相关, 她便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东汉末年,她在战乱中为南匈奴所俘,无奈之中嫁匈奴右贤王为阏氏。在北方草原生活12年之久并生育二子, 但蔡文姬始终不忘家乡中原, 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以述心怀,渴望回到家乡,但却被单于所阻。幸曹操与其父蔡邕交好, 用重金从匈奴单于赎回文姬。为防不测,曹操亲率大军沿秦直道前往匈奴边界,单于见曹军威武军盛,只得同意文姬归汉。蔡文姬后来继承父业,参与编撰《续汉书》其所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因反映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匈奴生活习俗及流离悲愤情怀, 具文献价值受学界重视。还有《文姬归汉》戏剧诗文也广为流传。

秦直道除军事价值, 还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条沟通中原与边塞, 农耕与游牧, 战争与和平的近捷通道对于研究秦汉时期北方地区的历史,尤其是汉匈之间战争史、交通史、民族关系史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 对于南北政令统一、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在民族融合、商贸交流、文明传播方面也发挥无可取代的作用。

我的朋友朱合作是榆林市群艺馆副研究馆员, 早期从事文学创作, 1979年冬与我同为省作协首期读书班学员, 也与路遥交好。后来转向地域文化研究,多与秦直道相关。几次去榆林, 他都拿多年搜集的汉代砖石画像拓片,有“牛耕图”、“谷物图”、“放牧图”、“拾粪图”“杂技图”、“击剑图”等等, 很开眼界。也与我在中原南阳和山东临沂等地见到的汉画像石极为相似。还有印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表明秦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的政策,通过秦直道,也曾推行于秦长城沿边的郡县。

秦直道是比著名的罗马大道还早200多年,应是世界第一条最早、最直、最长、最宽的大道,说是世界高速公路鼻祖亦不为过。秦直道目前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有望进入遗产名录。

4b1.png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