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炸”是春节前必须做的一件大事,无论是在我国南方还是北方都一样,不同的只是称谓不同和所炸的东西有区别罢了。
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谋划过年的事,尤其在农村,买新衣服、置办年货、新添盆呀碗呀筷呀等短缺的家什。节俭的人家买新衣服是可以省了,但年货还得办,只得背了粮食或者值钱的东西到街上卖,要过年了,总得买些肉打点油灌瓶酒,赶场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年货一点一点置办着,“年”也一天一天临近了。爆米花、杀年猪、扫洋尘、推豆腐、打糍粑、磨汤圆面,准备年货剩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下炸。下炸一般在大年三十前一两天进行,也有心急的,腊月二十左右就搞了。熟人见面会问:“你家年货办好了么?下炸了没有?”下炸早的则会笑呵呵地回答:“早就下了,过年也是吃,现在也是吃,早炸早吃早过年噻!”
下炸是西南地区的叫法,有的地方称之为下油锅,就是烧油锅集中炸一些过年期间的吃食,比如炸鸡、炸鱼、炸丸子、炸麻花、炸馓子、炸米花、炸豆腐、炸酥肉、炸胡豆、炸豌豆、炸冒壳壳、炸花生米、炸糯米团、炸土豆片、炸油团子、炸红苕干等等,品种繁多,工序复杂,具体炸什么,按自家喜好去置办。在川渝农村,由于白天太忙,大多数人家会把下炸放在晚上,也有放在中午进行的。如果谁家比较讲究,炸的样数多、分量大,有时还得请一两个帮手来帮忙,酬劳就是结束后做顿饭吃,或者包点刚炸出来的“干盘儿”带回去。
下炸是一件大事,下炸的准备工作必须从秋收后的九十月就开始,尤其是过年下酒菜中的“干盘子”,比如冒壳壳、红苕干、土豆片、米花等等,这些都需要太阳暴晒,因为秋冬季节不好晒干。冒壳壳就是把米豆腐用线切割成一两毫米、厚度均匀的薄片晒干,跟现在市场上卖的虾片差不多;米花就是把糯米蒸熟摊成巴掌大小圆形薄饼后晒干,就是川菜中锅巴肉片里的锅巴;红苕干则是把红苕蒸熟切成长条或者薄片晒干;土豆片也叫洋宝块儿,就是把土豆切成片焯水后晒干。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天气好、阳光充足的季节里进行,不然就会霉变或者坏掉。
其实,在以前市场上还没有桶装油卖的年代,下炸的准备工作是从上一年种油菜开始的。金黄的油菜花给春天的大地增添了绚烂,为早春踏青的人们赏花拍照所喜爱。但油菜籽作为经济作物,农人种植它是因为菜籽不仅能卖钱,而且能让家里一年四季都有油吃,更重要的是,它能保证过年下炸的从容进行。冬腊月,人们就会把储存的菜籽背到榨油坊,或榨或换或卖,再把几桶鲜香味浓的菜籽油背回家,等着下炸的时候满足地把大桶大桶的油倒入大铁锅内,任凭油在锅内翻滚舞动,任凭满屋的油烟清香醉人。
对于每一户人家,过年下炸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一件比较隆重的事情。下炸前,爱讲封建迷信的人会在灶台边嘟嘟囔囔念叨几句,极具仪式感。大概的意思就是邀请另外一个世界的亲人们回来吃,或者祭灶神什么的,为的是让其保佑下炸安全顺利进行,因为锅里油多锅底火旺,难免有时候会发生爆溅、自燃等等,尤其是下炸过程中不小心往油锅里溅上一两滴水,后果会很危险的。谁家下炸有人被烫伤了,谁家下炸把锅都烧破了,谁家下炸还引发了火灾,以前在农村,这些“节外生枝”的故事每年总能听到一二,绝对不是耸人听闻、瞎编滥造。
干透的硬柴已经放进灶膛,要炸的豆腐已经切好,要炸的酥肉搅拌均匀,要炸的麻花、馓子都已备好,要炸的花生米、土豆片、冒壳壳、红苕干等等“干盘儿”也已经端进了灶房,下炸终于就要开始了。烧火、倒油、用筷子测油温,大人们忙得不易乐乎,小孩子们也没闲着,端板凳、拿筷子,眼巴巴围在灶台边,闻油香、看热闹,都流着口水在等待偷嘴尝鲜。
所炸食物的麻辣咸淡,油锅里油的多少,灶膛里火的大小,这些琐碎和细节大人们都会严格把握。就是先炸啥后炸啥也都很有讲究,水分大、有盐或者里头含动物油脂的东西应该后炸,比如豆腐、酥肉、丸子、鸡、鱼等,因为冒壳壳、土豆片、米花这些“干盘儿”之类的遇到盐和猪油容易回潮,时间长了就不脆了,所以这些东西必须先炸。还有因为这些东西是酒席上的下酒菜和小孩大人过年的零食,用没有“污染”过的油先炸,能保证其本来的颜色,如果等锅里的油成了老油再炸会影响观感。在下炸过程中,等这些“干盘儿”炸完之后,可以给油锅里加些猪油,一来能节省菜油,二来菜油猪油混合炸出来的酥肉、豆腐更有油气,会更香、更好吃一些。
夜已深了,下炸仍然在继续,小孩子们已经瞌睡了,但面对美食的诱惑却始终舍不得离开灶台,大人们就会把孩子等待的食物先提前炸出来一二,让其过过嘴瘾便打发他们早点去睡觉。小孩子们吃了也尝了,总算是过了嘴瘾,但仍然是恋恋不舍,上床睡觉之时还不免要偷嘴再拿上一二,也不怕烫伤了嘴皮子,也不顾手上的油腻,大人们看见了会说:“吃了把手洗干净不要乱抹让老鼠咬了被子!”或者会拿筷子头打手,说:“刚才都吃了还偷嘴!”前者应该是家长比较惯孩子,后者多半是家里娃娃多炸的东西少。
忙活了几天,下炸终于结束了,每个人都是一身油烟气,衣服油黑、头发油亮,是时候换身衣服洗个澡了,因为“年”马上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