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年味最浓时莫过于蒸年馍的过程。
蒸年馍在我家可是一项大工程,总策划师、大厨——我的母亲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发酵头、起面;待六至八小时后作为助理的我在母亲的带领下,围着围裙挽起袖子和她一起奋战在面团一线,这时主管后勤的父亲已将大铁锅填满了水,跑堂的老弟也准备好了柴火。一切准备就绪,灶膛里燃烧的柴火偶尔发出几声不大的噼啪声响,似乎在为蒸年馍工程开工叫好。面团在母亲的手指间听话地变化着形状、将豆沙、油面、红糖等馅轻轻包裹,一个个精巧的年馍整齐地放进笼屉里,上锅经过大火蒸四十五分钟左右便可以出锅了。随着锅盖缓缓打开,整个厨房好似进入蒙蒙云雾之中,待雾气渐渐升高,笼屉里的胖嘟嘟的白面娃儿新鲜出炉,让人垂涎欲滴。年馍无馅的俗称小花叶馍,讲究形小、一口一个,吃到嘴里要有嚼劲; 有馅料的年馍便可根据馅料种类的不同变换各种形状、花样了。通常年馍的量要根据自家人口的多少来定,预备的年馍能吃到正月十五过后就刚刚好。
蒸年馍的时间一般都选在腊月二十三祭灶这一天。临近傍晚,老弟准备的大箩筐里,被四十八笼屉一溜大小的白面馍堆得好似一座小山,最后一锅蒸的是祭灶花馍也是收官之作。花馍出锅后,母亲虔诚的将花馍供于灶神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今年,母亲手腕受伤,定是不能揉面蒸年馍了。就请她老人家阵前指挥,让我着后生小将领兵“上阵”,誓保金鼠年年味有增无减!
(作者供职于宝天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