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是农村“大厨”最忙的时候。二叔在我的家乡乾县厨艺高超,按他的说法,逢年过节忙的脚不沾地,也是收入最多的时候。
每当有婚丧嫁娶等“红白事”要举行,主家都会提前预定方圆十里有名气的“大厨”过来帮忙,一切事宜交代完毕,主家只负责迎来送往即可,事毕红包一封,钱款结清,你轻松我赚钱,两全其美。可近几年应运而生的商业服务队却总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留念,反倒是小时候在关中农村流行的自办酒席让人难以忘记。
农村酒席一般都是老人去世的葬礼和三周年大祭、儿子娶妻女儿出嫁、儿孙满月招待亲朋好友乡亲邻里而设。
农村地宽人稀,各个自然村相聚都在六七公里以内,每当架起的高音喇叭熟悉而又幽怨的秦腔传来,穿透田野、村庄、院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就都知道了某某村有人去世了,农村亲戚朋友关系网络交错纵横,不过半天,就都知道谁家老人过世。这家有几儿几女,谁儿孝顺谁媳麻迷,那个儿在外当大官,那个女嫁给某某,人品习性如何,都成了农闲挤在人堆扯长扯短人们的核心话题。
忙碌的当然是主家上下,甚至兄弟姐妹全体,葬礼请祭祀看坟地、红事请风水择吉日,以及报丧下帖请执客、定乐队选服务队等等。其中,订酒席请厨师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事情,因为酒席质量的高低是邻里亲友总结红白事是否成功的核心标准。所以像二叔这样能做出好菜调出好汤的“大厨”自然倍受欢迎。一场酒席下来除过肉酒香烟诸答谢例外,也能净落几百元,如遇传统节日前后,更是天天有邀请,周周忙几家,收入颇丰。
酒席前两天就开始忙碌,户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为首,议定“过事”组织机构,经理为谁,负责全盘安排,下设请客、看客、执事、后灶四大部门,再细分出采购、迎情送礼、接电供水、酒水看席、红案(肉菜类)白案(面食类)、端盘上菜、文案礼桌等,甚至倒垃圾恶水、转街散菜等都一一落实到人,白事黄纸红事红纸书誊清组织机构和个人职责,高贴在院子最醒目的位置,各尽其责。此时,过事是户族甚至整个村子的头等大事,大家齐上手,主家只做迎来送往和婚丧嫁娶的传统礼仪诸事。
过事的当天上午开始,借桌椅、搭彩棚、升锅灶、接电抽水、杀猪买菜。在门外最高的树叉上架起高音喇叭。丧事一般都是秦腔传统戏曲,这些年商芳会的《下河东》《祭灵》等折子戏就是在农村高音喇叭的传唱中逐渐被关中人熟知, 成了民间“大腕”。红事可繁可简,简单到主家提出标准,“服务队”彩台、乐队全包,万事顺心。
主厨一到,几杯热茶下肚几颗好烟吸过,主厨手一挥“干活”,这时候才正式开始了两天的忙碌。切肉煮肉、分盘装碗、调汁拌卤等硬活一般都是厨师来干,洗菜切菜、洗盘刷碗、摆桌烫酒、烧火等粗活大都是户族里的小媳妇大姑娘,或者关系亲近的邻居妇女负责。
此刻的热闹从午饭后正式开始,街头巷尾袅袅炊烟里弥漫整村的香味里,感受到酒席的丰盛,从高亢婉转的秦腔曲牌、执事男女之间高谈阔论的嬉笑中、从全村小孩疯跑的脚步里,体味酒席的热闹,从搭灶垒锅搬盆抬案和鼓风机、风箱的混动中扑捉亲情友情欢聚的愉悦。
由于都是农家菜、农家肉,做饭帮忙的又都是农家人,款待的客人也大多也都是农村人,所有的仪式所有的菜肴所有的忙碌都是那么熟悉亲切,只不过今天你款待我,明天也许我宴请你。除过婚丧嫁娶的哭祭埋和喜接欢送等礼仪外,大家津津乐道酒席的丰盛与否,自然会联系主家的大方程度。
此时此刻,主厨为了显示技艺,也为了创出名气有更多生意,什么二层楼(碟子摞碗)、四角硬(四大肉菜)、八大碗(八道全用碗的菜)、十三花(又称十三撤,吃一盘撤一盘,连续十三道菜)、八菜一汤、九菜一汤、十二菜一汤等。煎炒烹炸,闷汆蒸煮,红黄黑白紫橙绿,丝片条块整,荤素搭配,红白相间,热凉相随,分整不一,端来热蒸现端的新麦馒头,配上执客热情礼客熟悉的寒暄,热闹的调侃,爽朗的欢笑,这桌酒席才正式开始。
关中农村酒席上的“坐席”又是比较讲究的,以乾县等为代表的关中地方方桌为主,分上席、前席和下席。上席均按年龄为长者村镇干部居之,前席却要娘舅、媒人、亲家等先座,下席自然是年龄小者、身份卑微的人,往往男女分席而坐。都比较注重礼节,坐席安排位置往往要费半天时间,你推我让。菜上来居上席动筷全席皆动,上席不动全席只能干瞪眼。曾有上席一娘舅老者因主家儿女不孝,坐席时有意不动筷子,直到孝子孝女跪下一大片磕了无数头,才在众人规劝中提箸而动,让同席的如坐针毡,尴尬不已。
由于当年农村相对贫苦,过事坐席是非常让人期待和留恋的事情,大家平日省吃俭用,借红白喜事才能闻见荤腥解解馋。所以,坐席大都会在三四个小时以上,甚至有人从上午喝酒到晚上,还在加菜添酒,这在主家来说反倒感觉面子十足。还有为了显示农村人的尊老传统,村上的孤寡老人都是必请的。曾有七十八岁的老人拄拐而来,居上席,开席以后,只字不语,从第一道菜第一筷子起,到最后一道汤端上桌,一直不停的吃,全桌都停了后,老人还在吃,巨大的胃口让人咂舌。老人把桌上碗盘里汤汁全部席卷,最后还要了两个馒头擦干净碗碟,让人既担心老人撑着,又为老人的境遇心酸。当然,更多的是推杯换盏,叙旧情拉家常,吃饭的,喝酒的,插科打诨的,调笑嬉戏的,笑在菜中,骂在酒里,热情在席间,热闹在场院。
酒席不分多少,只谈薄厚。有家境宽裕的,酒席菜肉丰盛,碗碟饱满,油料量重,即使困难时期也有鸡有鱼有酒。家境贫困的,也会撑起面子做席面,只不过以素为主,碟浅味淡,甚至有人为体面主菜用木制鱼浇汤成菜。有一近视眼老太太,顽固的伸出筷子,在多次尝试夹不到后,愤怒离席,见人就说主家不厚道,把菜用糨子粘在盘底不让人吃,惹了一路笑话。酒席薄厚总是坐席人数天甚至数月内的话题,你无法阻隔也无法批判,可总归是乡里乡亲炕头茶余饭后谈资。
一桌桌普通的乡间酒席,传承着乡村浓郁的千年风俗文化。农村酒席,既是乡间亲友聚会的场所,又是邻里乡亲联络感情的平台阵地,更是传承民风的最佳场所。如今,农村酒席仍然保持着,可随着商业化的服务队和赶超城市的勇气,酒席的成分似乎失去了当初的模样。
也许,只有在记忆里还会有农村酒席的味道传来,滋润你的记忆味蕾,让你对传统有几分留念。 (作者系咸阳市公路局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