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期 第186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03-17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高速“战疫记者”用镜头讲好“抗疫”故事
新闻作者:​ ■ 杨 成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一支队伍以另一种姿态冲锋陷阵,他们的身影出现在高速公路收费站、隧道里、滚滚车流中……不断报道身边的同事,关注身边的好人好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镜头后面他们的故事。

这个春节假期要宅在家中,疫情数据的变化,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作为一名信息员如何及时宣传报道单位的疫情防控措施,对李陈洋来说这既是一种考验和挑战,更是一次磨砺和锤炼。他本想第一时间就赶到新闻现场,可是疫情来势汹汹,出行交通受阻,于是借了同学家一台沉寂多年的笔记本电脑,在家里开始日常办公,通过qq、微信等信息交流群采访了解一线员工抗击疫情的新闻稿件,力争让全体员工第一时间了解管理所抗击疫情的最新动态。

采访到的第一个故事是《西延战疫夫妻》,一天上午他在朋友圈看到一条视频信息,“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白衣天使加油!”王海娜儿子的祝福,他回想起年前听同事说,李杨3岁的儿子一直生病住院。一条西延夫妻舍小家顾大家的新闻线索迅速在李陈洋的脑海里勾勒出来,他先后向李杨夫妻及同事打了20多个电话,逐渐揭开这个抗疫家庭背后付出的努力,晚上7时形成第一稿,制作了秀米视频版本。可是他感觉还缺点什么,题目也不是很好,就这样反复修改了三遍,到凌晨1点躺到床上,打开稿件看了两遍,又记起一些关于李杨近期在黄陵收费站保畅分流的事例,辗转反侧睡不着,穿起衣服进行了补充,直到2点多形成了第二稿。他虽然躺在床上了,电脑关了,手也不动了,可是一晚上脑子里面都是稿件修改翻转的事情。次日早晨6时,他一早打开电脑再次开始检查修改,题目先后更改了三次,由《抗击疫情 最美夫妻》到《等你病好了,就可以见到爸爸妈妈了》再到《西延战疫夫妻》,最终于8时定稿,第一时间投向分公司、畅美西延、高速青春、陕西交通报、中国交通报等媒体网站。

身为信息员的李陈洋,真切感到肩上的压力和责任,透过新闻,看着一群又一群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有的瞒着家人,有的剪去了长发,有的穿上了从未穿过的尿不湿……身处险境却不眠不休,疲惫虚弱却屹立不倒,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相仿的年龄,作为一名党员,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直面病人,救死扶伤,只能在家里干着急。2月1日早晨,早已按耐不住的他,终于联系了一辆去单位的车,他看到了收费员戴着口罩坚守岗位文明服务;看到了路政人员配合防控部门疏导车辆接受检测;看到了防控部门搭着帐篷在收费站出口检测车辆人员;也看到了办公室人员为返岗员工测量体温;更看到了,管理所领导废寝忘食、多方筹措为员工购买发放口罩、手套、消毒液等防护物资。此刻,他亲身感受到什么是“众志成城”,顾不上回宿舍放下背包,直接到办公室拿起摄像机,奔赴各一线站点记录这些抗击疫情的动态瞬间,让更多的人关注疫情、重视疫情、战胜疫情!

2月14日,李陈洋通过连夜蹲点,两天跟拍,以视频形式记录了收费员、路政员、监控员等各岗位抗疫人员的昼夜坚守。2月16日晚上,他连夜进行编辑排版,完成了《视频|西延战疫十二时辰》的制作。2月17日0时起,在疫情防控期间所有车辆免收通行费,黄陵收费站从早晨9时到凌晨5时许,排队等候检查登记的货车绵延几公里长,路政人员昼夜坚守保畅一线。特别是2月20日12许,延西高速黄陵段突降大雪,他随路政人员开始执勤保畅跟拍,雪越来越大,夜幕降临,摄像机没电了,拿出手机继续拍摄,他不拍冰雪化水的湿鞋冰冷,也不惧迎面袭来的瑟瑟寒风,因为在他看来好的画面总是让人心血沸腾,他更深知这些昼夜奋战的感人瞬间、凝聚高速人团结力量的镜头,带有特定时代的烙印,可遇不可求,如果错过了,那将是无穷的遗憾。

在抗击疫情报道的日子里,身边的故事时时感动着他、激励着他,促使他不想错过每一个感人的镜头和故事。就这样,在单位的22天里,他经常是白天坐着路政巡查车采访,晚上在办公室编辑视频,然后在制定次日的采访选题和策划,尽量不耽搁一线员工的时间,争取每个镜头一遍过。在视频制作过程中,他对自己过于苛刻,一个100秒左右的视频要反复修改几次,在他认为只要微信公众好没有最终刊发,就会不自觉的一遍又一遍的查找其中的问题,尽量在将问题消灭在刊发前。疫情期间,他共拍摄视频时长近200分钟、制作视频9条,编辑文稿14篇,分别刊发在分公司网站13篇、集团网站2篇、畅美西延14篇、高速青春6篇。

最后,李陈洋说道:“向拍摄视频过程中给予帮助的部门和同事说一声谢谢,向默默奋战在一线的‘战疫记者’们,道一声辛苦了。愿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起结束,盼白衣英雄凯旋!”

 (作者系黄陵管理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