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也就是杨柳,中国南北皆适宜种植。而长安柳享誉天下,文化内涵最丰厚,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不是有“绝胜烟柳满皇都”嘛!这个“皇都”就是十三朝古都的长安城。
长安柳主要有灞桥柳与曲江柳。
唐·杜甫《漫兴(九)》诗:“隔岸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杜牧《新柳》诗:“绿阴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元稹诗曰:“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殷勤为报长安柳,莫惜枝条动软声。”
三月天,灞桥柳雪是最为壮观的柳色景致。“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而灞柳风雪,更是被列入关中八景之中,闻名古今。灞桥风雪中的“雪”实际是指柳絮而言。灞桥风雪一说在宋代《北梦琐言》中就载有,说是晚唐有位宰相叫郑綮,善作诗,当有人问“相国近有诗否”时,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唐人郑谷有诗描述灞桥柳:“和烟和雨遮敷水,映竹映村连灞桥。”杨柳婆娑,风扬絮起,柳丝万缕,含烟笼翠。灞水灞桥灞亭,自古到今,都笼罩在一种幽然的意境之中。
折柳相送,是中国人最古老的一个离别风俗。从《诗经》时起,古人就喜欢将离别同杨柳联系起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和“留”“丝”与“思”异字同音,柳丝摇曳,给人一种清晰而永远深刻的意象,眼前仿佛总有人在柳丝下招手,依依不舍……因之灞桥折柳送别成为柳文化中最具感情和诗意的标志。
李白《忆秦娥》词牌,开篇写的就是灞桥送别:“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代诗人李益《途中寄李二》绝句:“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成为灞桥折柳送别的名句佳作。
灞水原名霸水,《汉书·地理志》记载,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 ”。按理说一个“霸”字,与“柳”的细、柔、弱、软,柳丝婆娑、似烟似雾、含烟笼翠、风姿绰约特别的不搭配。多亏后世的地理学家似乎对这个“霸”字也不感兴趣,就在霸字前加了一个三点水,遂成灞水,以上善若水,使古滋水保留住以利万物的本性。才使“灞”与“柳”成为佳构之词汇。
因为柳,灞桥也被称为“情尽桥”“折柳桥”“断魂桥”。《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古人折柳赠别,饱含深情厚意。
在长安成为汉唐京都的沧桑岁月里,灞桥是众多外放、贬谪官员离京饯别的最佳之地。“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植柳,深获爱柳树的隋炀帝赞赏,不仅同意,还亲自栽植。并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隋炀帝还在大兴(就是后来唐代的首都长安)遍植柳树,所以到唐代长安的杨柳名闻天下。唐·白居易《隋堤柳》诗中有:“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罗隐《柳二首》诗中有:“夹岸依依千里遥,路人回首认隋朝。”意思是指认隋朝时栽植的柳树了。
柳树姓杨,这只是一个美妙的传奇,因为早在西周、春秋时诞生的《诗经》中就有 “杨柳依依”之称呼。笔者认为杨柳专指柳树,不是杨与柳两种树的合称。原因是在西安我们会发现柳树发芽长叶比杨树早了多半个月。唐·杜甫《柳边》诗有:“只道梅花发,那知柳已新。枝枝总道地,叶叶自开春。”唐·贺知章《咏柳》诗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杜甫写的柳与梅同时发,“叶叶自开春”;贺知章写到二月柳树已“万条垂下绿丝绦”了。
柳树易活,插枝生根。被明人王象晋《群芳谱》注释为“易生之木也,性柔脆,北土最多”。
因之我国古代,清明节前几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编的帽圈。到郊外踏青、游春。
唐·司空图《杨柳枝寿杯词》有“狂风更与回烟帚,扫尽繁花独占春。”宋代陈友义赞美杨柳的诗“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扫尽繁花独占春”“杨柳微风百媚生”。
唐代,对于远方亲人,往往有折一支春柳寄予的思念方法,见柳思离别,见柳念旧情,张九龄“纤纤折杨柳,特此寄情人。”的诗句,是恋人寄柳思念的写照,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的诗句,是仕宦故交寄柳思念的写照。
折柳寄情,杨柳依依,也是对故乡的一种最甜蜜的回忆。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有一棵“唐柳”,又叫公主柳,据传为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的柳树苗,种植在大昭寺周围,以表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怀念。 长安柳色之美,也在于它以其娇美袅娜的姿容,蕴藏和洋溢着无限的离恨和思念的情愁。
唐·陈光《长安新柳》“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九陌”长安城中八街、九陌。泛指长安城;“皇衢”指皇都长安通衢大街;“天苑”即禁苑,或上林苑。宋代陆游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诗中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这里的“灞桥烟柳,曲江池馆”,皆为长安柳色最美之处。
柳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挺拔的精神。“无心插柳柳成荫”充分体现了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适应性。它不挑剔土地,随便播种下去就可以成活。柳树具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它一材多用,全身可入药,种在路边可巩固路基、种在荒漠可防风固沙。千百年来,柳树不但在中国的植物造景运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营造出了人与自然共鸣的心境之美,积累出浓厚的中国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