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期 第1866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04-07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第四版 < 上一版   
战疫中的传统文化力量
新闻作者:■ 李 虎


在这场疫情防控中,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效果令人称奇。

中医药的作用

疫情中,中医药被广泛应用,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效果十分显著。截至3月初,在中国的确诊病例中,中医药治疗病例达92.58%,武汉方舱医院累计服用中药人数更达99.9%。在4省试点临床观察中显示,中医药清肺排毒汤总有效率达90%以上。

清肺排毒汤,药方来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具有将近2000年的历史。古老的中医要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焕发生机,成为治病救人的利器。有报道称,近年来不少现代西医都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中医却能发挥出独特的治疗作用。

中医的复兴在于博大精深的天人合一体系。随着中国的发展,人们对中医开始重新认识。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防控中,中医正在发挥巨大作用。在美国纽约甚至出现了抢购金银花和板蓝根的情况,药品出现脱销。这都是极为普通的传统中草药,价格低廉,但是对于疫情防控来说效果很好。据说中国医疗援助队正携带中成药制剂和颗粒前往伊朗和意大利。相信未来,中医药将会发挥出更广泛的作用。

小清新的古典诗歌

日本援华医疗物资上印的几句汉文诗句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传播,加深了友谊和共鸣。中日这两个国家因为历史原因,始终都存在一定隔膜,这几句简短的古典诗句却打破了这种界限,展示出文化的沟通力量。

诗句包括:“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写的。意思是距离空间不是问题,青山相连,云雨相通,我们共同仰望明月,思念和友谊不会改变。

中国古代诗句都是比较含蓄唯美,却能表达出无穷的思想和感情。在无情的疫情来临的时候,人们读到这样的诗句,心情为之一振。比如,中央媒体在表达战胜疫情决心时,引用唐代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这是何等的气势,这是盛唐气象。

还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是《诗经·秦风》里的诗句。表达了秦军将士同甘共苦、艰苦奋斗、互相帮扶的情怀。铁骨柔情,侠肝义胆,溢于言表,这不正是我们战胜疫情需要的力量吗?而这一句是来自传统的力量,陕西的诗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当年鉴真东渡后,日本人送给他的诗句,两国交往已久,文化相通。

漫长的隔离期,我们不能老是说武汉加油,湖北加油,这岂不是有点单调,过于直白,我们完全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找到共鸣。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蓄积共同的力量,也可以缓解人们的内心压力,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真正汇集起群防群控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为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找到了情感支点。

中国诗书画作品

笔者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尝试创作了一批带有中国精神的诗书画作品,为战胜疫情加油打气。

七言古诗《望南山》,探讨了钟南山医生的名字和陕西终南山之间的关系,联想到终南山进士钟馗降妖除魔的作用,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用中国笔墨创作了《李文亮医生像》。书法《驿战战疫》,取汉语中的谐音,驿站和战疫之间的语音关系,表达服务区人战胜疫情的决心。对联:“八方驰援,壮士逆行,雷火二神足克疫;九州同心,众志成城,武汉三镇信回春”,用魏碑书法书写,以雄强的体势,更适合表现气势和决心。

一场疫情,是一场考验,是一次契机,也是中国回归传统文化的开始。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传统文化力量,这是我们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是我们的灵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需要在这样的文明中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系省高速集团服务分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